爱豆看书 > 都市言情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 第128章 简化字必须推行!圣人做得,咱就也

第128章 简化字必须推行!圣人做得,咱就也(1 / 2)

第128章简化字必须推行!圣人做得,咱就也能做得

“两位宋先生以为,汉字当简化否”

武英殿内,朱元璋望着宋濂,宋讷两人,问出了这么一句话。

问这话时,神色显得很郑重。

这同样也是他此番,将宋濂,宋讷两个人给召过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普及,汉字的简化必不可少。

推动文化发展,推动知识传播,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把复杂的汉字进行一个简化,很有必要。

以往的时候,朱元璋倒没有这些感觉。

但自从来到了后世,见识,并系统的学习了简化字之后,如今再回到大明,去看大明使用的繁体字。

当真觉得,哪哪都别扭。

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写起来老费劲儿。

有些繁体字的笔画是真多。

所以,就生起来也在大明推行简体字,以官方的身份将之给确定下来,并颁行天下的心思。

他准备让宋濂等人在今后修字典,这字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简体字做准备的。

今后除了要在字典上加上拼音,同时也要以简化字为主。

宋濂包括宋讷两人,听到皇帝突然之间问出来的这话,都是不由的愣了一下。

显然都是没有料到,皇帝居然会在这个时候,问出这么一句。

“陛下,臣以为不当简化。”

根本没有过多的去想,只是稍微的愣神后,宋濂就立刻出声,进行反对。

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根本不用多想,就必须进行反对的事。

朱元璋倒没有发怒,只是对于宋濂点了点头,示意于宋濂继续说。

宋濂开口道:“陛下,汉字之发展,需要遵循六书。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也就是汉字结构的律法。

假借和转注则属于用字之法。

这些,是经学大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根据历代的资料,以及汉字结构,所进行的一个归纳。

臣以为非常形象,归纳的特别好,道尽了我汉字发展之精要。

字不可乱创,亦不可乱改。

不论是创字,或者改字,也同样需要遵循着六书之法。

现在出现的一些简化字,很多皆有谬误。

完全不遵循六书之法,失了我华夏文字的精妙,乱了文字传承。

这些谬误的字,大多都是五代十国,宋末,以及元朝之时,天下混乱,教化不张,儒学不兴。

有着太多的人贪图省事,或者是雕版印刷之人,想要省钱省力,和一些学问不够之人,乱写乱改所导致的。

历朝历代,到了天下恢复安定,王朝兴盛之时,都会着重纠正这些谬误,使其回归正途。

而今大明已然统一,有陛下在,蒸蒸日上,必然比肩汉唐。

泱泱大国自有气象,此时陛下应该做的,是通过字典等手段,来溯本清源。

重新规范字的正确写法,把那些谬误之字,都给纠正了。

而不是用这些谬误的字,取代正确的文字。

如此是本末倒置。

将会把我华夏文字,弄得阿不伦不类,令人痛心疾首,也会贻笑大方。

谬误的简化字,实在登上大雅之堂。

简直就是在亵渎文字。

思之令人心痛。”

宋濂满是诚恳的,说出了他在这事情上的看法。

朱元璋点了点头,并没有反驳。

也没有说出自己的看法。

而是转头望向了宋讷:“宋祭酒以为如何”

宋讷道:“陛下,臣也是这么个看法。

简化字属于谬误的写法,属于文教不兴的表现。

面对这种情况,最应该做的乃是溯本清源,规范文字的正确写法。

颁布正确的标准。

以朝廷,以国子监和各级官府这些为本,向整个天下进行推行。

让正确的汉字,取缔那些谬误的写法。

如此才是最为正经之事,亦是正道。”

在这件事情上,因为地域以及历史渊源这些,向来不怎么对付的宋濂和宋讷两人,倒是意见一致的站到了一起。

都反对推行简化字。

朱元璋微微有些愣神。

话说,他原本以为在这件事情上,宋讷会和自己站在一起,同意自己的这个看法,支持自己来着。

结果,这宋老头竟是大力反对。

不过,意外归意外,但再那么一想,又觉得这事倒也并不是那么不能让人理解。

虽然和宋濂比起来,宋讷显得开明的多,不似宋濂那般古板。

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在儒学里浸泡了一辈子的人。

对于汉字这些,持这么一个态度,倒也正常。

“两位宋先生,咱在这上面却有不同看法,和两位先生意见相左。

咱觉得,简化字汉字应当推行,且义不容辞,刻不容缓。

应当大力推行简体字,全面取代繁体字。”

朱元璋同样没有绕什么弯子,望着两人,旗帜鲜明说出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意见。

一听朱元璋的话,不论是宋濂,还是宋讷,两个人都显得有些着急。

尤其是宋濂,维护儒学正统以及文化这些方面的事儿,对他来说,那是必然要做的。

当即便要开口,却被朱元璋伸手摆了摆,将其制止。

“宋先生先听咱说,咱觉得你们有些事儿没有弄清楚,有些本末倒置了。”

听到朱元璋如此说,宋濂只得将心里面的诸多想法,都给暂时稳住。

带着疑惑,与满心的不服,等着听皇帝在这件事情上,能说出什么个来。

什么就叫做,自己等人本末倒置了

“咱先问宋先生一个问题。”

皇帝又要问问题

宋濂微愣了一下。

不过马上就又变得自信起来。

这件事情上,不论皇帝问什么问题,也无济于事。

别想再如同之前的般,问住自己。

别管他怎么问,自己在这件事上还是同样的意见,那就是汉字不能简化。

自己也绝对不会如同皇帝所说的,在简化汉字这件事情上,本末倒置。

不是自夸,论起学问,他宋濂还是多少有点造诣的。

这件事,但凡是个有点见识的人,都绝对会坚持繁体字,坚持汉字正统。

反对那些谬误的简体字。

若说本末倒置,皇帝现在的做法,才是本末倒置!

“两位宋先生能否告诉咱,为什么会有文字出现”

“先民结草以记事,绳结有大有小。

但哪怕绳结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形状不一。

可是随着需要记的东西增多,以及时间的变长。

哪怕有绳结在,很多事也都会变得混乱。

所以,到了黄帝时期,史官仓颉上观日月星辰变化之轨迹,下察鸟兽行走之痕迹。

观察世间万物,从中获得启发。

于是,创造出来了可以书写的文字,用来记事。

创字成,风雨交加,鬼哭神嚎,天地齐震……”

对于宋濂这样的当世大儒,这些东西,他是信手拈来。

不费吹灰之力。

朱元璋点了点头:“宋先生所言极是。

按照老宋先生所言,是不是可以说,文字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人们有了用文字来记录事情,记录各种东西的需求。

所以文字才会应运而生”

宋濂仔细思索皇帝的话,确信这里面没有什么坑后,这才点了点头:

“陛下所言是极,臣就是这么个意思。”

“也就是说,文字的出现,是为了能让记载东西更加简单,更加准确,方便快捷。”

宋濂已经隐约觉察到,皇帝想要说些什么了。

但皇帝此时所说的话,也确确实实是实话。

同样没有办法反驳。

于是,便再度点了头。

“就是因为结绳记事,已经没有办法适应当时的情况,所以仓颉造字,全面取代了结绳记事。

同样的道理,在咱看来如今这繁琐的繁体字,和简单的简化字比起来,又与结绳记事和仓颉造文字何其相像”

一听朱元璋这话,宋濂顿时急了。

“陛下,结绳记事又岂能和如今文字相提并论

如今正在使用的文字,早就特别的规范,也特别的全面。

能够把各种东西,都记录的特别清楚完备。

完全能够适应各方面的需求。

可和当初的结草记事,有着天差地别。”

朱元璋摇了摇头道:“咱看区别很大,如今所用的文字,还是不行,太复杂了。

有人说繁体字有三多五难:三多是说汉字,字数多、笔划多、读音多。

五难,则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

这个看法,咱整体上是比较认同的。

繁体字确实是有很多的毛病,诸多的缺点。

既如此,为什么就不能进行一定的简化

简化字又有什么不好

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掉汉字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且今后不论是书写,亦或者是进行雕版印刷时,都能够提高速度,减少工作量。

两位宋先生都是圣人门徒,学习儒家经典。

儒家门人大多都致力于,儒家学问的传播,让儒家学问发扬光大。

可是繁体字所存在的这些缺陷,也确实是很大的,提高了学习的门槛。

若是能够推行简化字,那么在接下来,必然能够大大降低学问传播的门槛。

让更多的人接触学问,学习学问,并掌握学问。

更好地的仰慕,理解并遵循圣人之道。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这些岂不是煌煌正道,岂不符合圣人之言

和字的简化这些细枝末节比起来,这个才是最为根本的大义。

岂能因噎废食,岂能因这些细枝末节,便否定全局。

守住所谓的小义,却将事关根本的大义给放弃。

这岂不是因小失大,岂不是本末倒置

两位宋先生可以好好的想一想,咱说的对不对”

朱元璋开始向两人,举起传播儒家学问的这杆大旗了。

只不过,他此时这么说,不过是为了减少一些推行简化字的阻力而已。

在如今的这种环境之下,想要推行简化字,不披上一些儒家的外衣,是不太好完成的。

毕竟这众多的读书人,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信奉儒家的。

这等事,不披上这么一层外衣不好办。

就像是历朝历代的众多文人们,所干的事情是一样的。

不论是董仲舒,还是二程,以及朱熹等众多的人,都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