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无名酒吧
张远第三次路过巷口的霓虹灯牌时,终于停下了脚步。电子屏上跳动着暗红色篆体字——\"浮生阁\",下方小字标注着营业时间:子时到卯时。他掏出手机拍下这诡谲的招牌,发在摄影爱好者群里:\"深夜打工人求探店,这地方敢在写字楼群开酒吧?\"
三分钟后,手机弹出一条私信:\"带单反,穿深色衣服。\"
推开厚重的铜制门扉,冷雾扑面而来。吧台后站着穿墨绿长衫的男人,银丝眼镜链垂在深灰色围巾上。张远注意到他右手小指戴着枚翡翠扳指,灯光下泛着奇异的光泽。
\"张先生。\"男人将冰桶推向他面前,\"知道为什么选你吗?\"没等回答,水晶杯已斟满琥珀色液体,\"三年前你在老街拍的《守夜人》,最后那张照片的暗角处理,很像我的手笔。\"
张远后背瞬间绷直。那组获奖作品他至今不敢示人——暴雨夜拍下的模糊人影,后来被证实是拆迁队烧毁的百年戏楼。当时取景器里分明没有人,但成片角落却有团似人非人的黑影。
\"您怎么......\"
\"叫我四哥。\"男人抬手示意调酒师退下,\"尝尝看,用景德镇碎瓷片当冰球,配二十年陈的竹叶青。\"酒液入喉的刹那,张远听见自己腕表发出古怪的咔嗒声,表盘数字突然倒转回1923年。
第二章空巷琴音
从此张远成了浮生阁的常客。四哥总在打烊后留他饮茶,紫砂壶里泡着武夷山母树大红袍,配着从故宫流出的雕漆食盒盛装的蟹粉酥。最奇的是每次离开时,衣领袖口总会沾着不同年代的碎屑——前天是民国时期的戏服金线,昨天是八十年代的粮票油墨。
某个梅雨夜,张远在暗房冲洗照片时发现异常:取景框里四哥的倒影始终比本人慢半拍。他举着放大镜比对,突然听见楼上传来《广陵散》的琴声。那是四哥从不弹奏的古琴曲。
抓起相机冲上三楼,琴声却消失了。空荡的琴房里,明代古琴\"松石间意\"悬在墙上,琴轸处凝结着新鲜松脂。张远颤抖着按下快门,闪光灯照亮琴身内侧的刻字——\"胡氏四郎制于崇祯癸未\"。
第三章茶楼幻影
\"南城拆迁队又闹事了。\"四哥某日递来当天的《临江晚报》,社会版头条照片里,拆迁办主任身后赫然立着戏台藻井的虚影。张远想起上周拍的拆迁现场,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总有个撑伞的红衣女子在屋顶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