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台下众多法律界权威、学者和媒体镜头,林风的表情严肃而郑重。
他首先坦诚地回应了公众的疑虑:“最近关于AI应用于量刑辅助系统的争议,引发了广泛的担忧。这些担忧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司法,承载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终极使命,任何试图将其部分甚至全部交给机器的尝试,都必须慎之又慎。”
接着,他话锋一转,开始阐述未来智能对于AI在司法领域应用的核心原则:
“我们坚信,AI在司法领域,应当扮演的是**‘助手’,而非‘裁判’**的角色。”
他具体解释道:
辅助而非替代:AI可以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的强大工具,例如,帮助他们快速检索海量法律文献和案例,整理繁杂的证据材料,进行复杂的金融数据分析,甚至识别庭审录像中的微表情以辅助判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辅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但最终的判断权、裁量权,必须,也只能掌握在人类手中。
透明与可解释:未来智能将致力于研发更具可解释性的AI法律辅助工具,让其推荐或分析的逻辑过程尽可能地透明化,便于人类审查和理解。对于无法做到充分解释的“黑箱”模型,其应用范围将受到严格限制。
偏见检测与消减:我们将投入更多资源,研发先进的算法偏见检测和消减技术,并建立严格的数据治理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AI将在训练数据中学习到的社会偏见带入司法流程。
人类监督与救济:任何AI辅助得出的结论或建议,都必须经过人类专业人士的严格复核。必须保障当事人对AI辅助结果提出质疑和申诉的权利,确保司法程序的正当性。
“尤其是在涉及人身自由和生命权利的刑事审判领域,”林风加重了语气,“AI绝不能成为量刑的决定者。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蕴含着人类千百年来对公平、正义、怜悯和救赎的价值追求。这些,是目前的AI无法,或许永远也无法完全理解和承载的。”
最后,他发出了倡议:“未来智能愿意与司法界、法律界、学界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制定清晰、严格的AI司法应用伦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确保技术的发展始终服务于公平正义的最终目标,而不是背道而驰。”
林风的这番演讲,逻辑清晰,立场鲜明,既展现了对技术力量的自信,也表达了对司法伦理的敬畏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的表态,迅速被国内外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平息了之前的恐慌情绪,为混乱的争论设定了一个理性的基调。
虽然关于AI在司法领域应用的具体边界和监管细则,仍需漫长的讨论和探索,但林风的这次公开阐述,无疑为未来智能,也为整个AI行业,在面对这一重大伦理挑战时,赢得了宝贵的回旋空间和主动权。
这也再次提醒林风,科技之舟,在乘风破浪探索未知的同时,也必须时刻警惕伦理的暗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