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尔离开白城后向东北方向前进,他带上了几个会因纽特语言的罗拉维特兰人随同。随着舰队越来越往北,天气也是越来越冷,当舰队到达白令海峡的时候,这里已经封冻,无法再向北前进了。白令海峡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带,冬季气候严寒,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度,且北冰洋的寒冷海水持续向南流动,导致海水结冰,通常在10月就会进入长达七个月的冰封期,浮冰群如移动的白色山脉,最厚处可达1.5米。
白令海峡对岸是阿拉斯加,在楚科奇北部、阿拉斯加西部沿海以及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岛沿岸多大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总共不到5000的因纽特人。经过半个月的航行,船队来到了阿拉斯加西部的育空河河口地区。育空河发源于后世的加拿大育空地区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交界之处,先向西北流,经加拿大育空地区,至美国阿拉斯加州,在育空堡附近,转向西南,最后注入白令海峡诺顿湾(NortonSound)。育空河全长3185k,流域面积84.952万平方公里,育空河育空河水量充沛,河网密布,支流众多,其中在加拿大境内汇入育空河的支流有特斯林(tesl)河、大萨蒙(bigSalon)河、佩利(pelly)河、怀特(white)河、斯图尔特(Stewart)河、六十英里(Sirtyile)河、克朗代克(Klondike)河。育空河在道森(dawson)西北进入阿拉斯加州以后,先后有坎迪克(Kandik)河、查利(charley)河、波丘派恩(pore)河、克里斯蒂娜(christian)河、比弗尔(beaver)河、塔纳诺(tanana)河、科尤库克(Koyukuk)河、因诺科(Innoko)河等支流汇入。育空河是北美北部印第安人的“母亲河”,这里孕育着独特的北美文明。
育空河三角洲宽66.5公里,长87.1公里,面积约145k2,表面平坦,土质肥沃,大面积的湿地和沼泽地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虽然寒冷,但依然可以种植小麦、大麦和燕麦这些粮食作物。
在河谷的森林地带栖居着多种动物,较大的哺乳动物有黑熊、棕熊和灰熊;北美驯鹿、和驼鹿;在海拔较高处有山羊和绵羊,狼也很常见。还可见到诸如松鸡和雷鸟等鸟类。水禽则有多种鹅、天鹅和鸭。印第安人还经常设陷阱捕捉麝鼠、水貂、貂、猞猁、鼬、狐狸、渔貂和松鼠。在育空河中还有诸如北极茴鱼、江鳕、北美狗鱼、鲑和白鲑等鱼类资源。
这里的原住民主要是阿留申人(Aleutian),自称“尤南干”,群体约有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半岛。他们属蒙古人种,语言分乌纳拉斯卡、阿图、阿特卡3种方言,属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信奉万物有灵。他们的体质特征、语言文化与因纽特人基本相似。
阿留申人主要主要过着渔猎生活,他们在海边采集海贝、野菜、鲍鱼,抓捕鲈鱼、章鱼等海产。为了防身和守猎,他们用海象牙打磨之后当镖枪尖或者箭头。他们掌握着高超的狩猎技巧,尤其体现在狩猎海獭方面。
海獭是世界上最小的海洋哺乳动物,同时也是聪明绝顶的哺乳动物,它们在阿拉斯加、堪察加、千岛群岛沿海1海里范围内生活,仅在休息和生育时到陆上岩礁处活动,较多的时间还是在海水中生活。它们拥有一身光滑顺亮的毛发,后来被人称为“软黄金”,一些富裕的陆上居民愿意花大价钱购买,这就产生了利润丰厚的市场,有需求就有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杀戮。相对于2000年后的阿留申人而言,现在的他们还没有演变成为18世纪以后的海獭杀手,他们有他们的传统,比后人更懂得可持续发展,但他们的高超手段如同在冰原上捕猎海豹的因纽特人一样神乎其神。
阿留申人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海獭是一种活跃、好动、喜欢群居的动物,常常会组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的群体一起在海岸线附近嬉闹、觅食,这对于猎人来说是狩猎的好时机,但海獭的嗅觉极为灵敏,能迎风嗅到8千米外的野兽和人类身上的气味,然后在危险来临之前就跑掉。
因此,为了避免海獭群跑掉,猎手们会仔细探查海岸线,寻找在岸边休息的海獭群落,然后从下风口接近海獭群,当靠的很近很近时,再突然跳起来,在海獭尚未反应过来之时,用简陋的武器,如棍棒、长矛(枪头为骨制或贝壳制)等杀死它们。
除了在岸上捕杀海獭外,阿留申群岛上的土着猎手们还发现,在海上也能较为轻松地猎杀海獭。这是因为海獭除了喜欢在岸上活动外,它们也很喜欢在海岸线附近的海藻区生活,甚至在大多数时间里,海獭都是睡在海藻上过夜。
海獭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大概仅次于海豚和黑猩猩,与鸟类中的乌鸦相当,大概有人类3-7岁的智商,3岁是基于基础认知能力评估,7岁的结论则是侧重工具使用等复杂行为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海獭使用工具(如用石头敲开贝壳)的行为确实展现了较高智能,这与灵长类动物的初级工具使用能力相似。为了防止自己睡着之后被海浪推到危险的远海或是岸边的礁石区,海獭会特意寻找海藻丛生的地方,然后通过不断打滚的方式把海藻缠绕在身上或是四肢抱紧海藻,让其发挥绳索的作用,把自己牢牢“系”在海面上,以防止在睡觉时被海浪冲走或沉入海底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