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豆看书 > 科幻灵异 > 末世大家庭 > 第415章 魔幻

第415章 魔幻(1 / 2)

这一天对于火星来说是魔幻的。

因为火星竟然降雨了。

地动山摇渐渐平息下来,风也变得柔和。

天光透过厚重的云层投射下来,像是撕开了乌云的口子,被雷电抽的不断翻滚的乌云迟迟不肯退散,太阳光时露时掩,总是不能让人看清乌云后的海阔天空。

一整个星球都在下毛毛细雨是什么感觉呢?一时半会儿人们感觉不出来,但是三天后雨还没有停,空气变得湿润,雷电依然气势磅礴的在云层中抽抽打打。

基地外的部分监控恢复了正常,当一滴豆大的雨滴落在摄像头上时,基地内的临时指挥官让技术员放大那个地面摄像头,是雨滴!落在了地面,有一点圆圆的湿润痕迹。越来越多的雨滴落下,很快地面就被打湿。雨越下越大,雷电也更加强悍,这种天气在蓝星的话是不敢撑着伞出门的,怕被雷劈。

“总工呢?快去告诉总工!”临时指挥官立刻让人去通知周静辉。

短短的三天时间,周静辉的头发全白了,不,是他昏倒的那片刻被人搀扶起来后,他的头发在大家的眼前,几个眨眼的功夫就白了。

他只要了那件泡在营养液里好几年了的金属机甲壳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直没有再出来。

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周静辉失去了鲜活气,他平静的看着监控大屏幕,平静的让生物组采集雨水分析成分,平静的听了他离开火星到现在将近一个月火星都发生了什么,就是没有再问陈可儿一句。

有什么好问的呢?

陈爱儿一个不懂科研,没有在火星上的人都能问他火星的变化跟陈可儿有没有关系的问题,他还有什么好自欺欺人的呢?

一个人的身体里怎么可能蕴含这么巨大的宇宙能量呢?曾经觉得盘古开天这样的神话太过荒诞无稽,现在,他相信了科学的尽头出现了神学。

火星地表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十几亿年前的古河道大多数都还保留着,雨地震形成的新的低洼地很快就积起了水。

雨水的成分报告很快出现在周静辉的面前,然后还有空气中的各种气体的含量。他们还尝试放了一只气象气球,不过还没飞多高采集数据就被雷劈了。

空气中的氮化物含量明显提高,甚至大家怀疑火星可能已经产生了臭氧层,空气中还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氧气,这点氧气不足以让人类能够脱离供氧设备。

“重力呢?重力报告还没送过来?”周静辉翻看了所有的报告,发现没有一份是关于火星内部结构分析的报告。

“总工,几个地下基站都没有信号,工程队要等雷暴天气停止后才能出发去检查设备情况。”基地大总管向周静辉汇报目前面临的情况,“另外我们正在尝试与空间站和蓝星恢复联系,信号时断时续,并不能建立通讯。”

“撤销紧急情况,暂停一切户外工作,基地内部恢复正常工作状态,注意结冰情况。”周静辉将报告中的重要数据摘抄出来,做出了决定。

他的命令下来,基地内就开始忙碌了,被保护起来的仪器重新摆放到它们原来的位置。

基地内忙碌的时候,火星的地表再次发生了变化,它成了一颗闪着晶光的冰球,降雨也变成了降雪,飘飘洒洒的雪很有蓝星极寒时的样子。

人类已经在极寒中生活了九年,有了充足的经验,况且生物组发现降下来的雪中酸性物质的含量大大降低,只要一个简单的净化装置就能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水。

狗子们和大鸟的生活空间现在也被拿来做了实验小农场,这里的各种作物和实验小动物全部用火星上的水浇灌喂养,渐渐的负责火星农业发展的小组让工程队把这块区域封了起来,完全和基地分成了两套生活系统。

实验小农场的空气循环系统已经接进了火星的空气,植物产生的氧气完全够里面的小动物用。

降了二十几天的雨,其实也没比蓝星长几天,但是蓝星有自己自己的江川河海,海水还沾了蓝星70%的面积,如果蓝星降雨二十几天又是一场全球的灾难,放到火星上只是让它的地表有了江河大川。

基地前面的大裂谷里面水流奔腾,有点像长江峡谷。

前几天火星上的乌云层已经开始渐渐散去,打了二十来天的雷终于也累了,跟着乌云一起掩旗熄火了,火星基地也渐渐地与中断了的太空站和蓝星恢复了联系。根据卫星传回来的数据,人类发现火星竟然出现了臭氧层。而火星高空气象气球返回的数据则表明火星的大气层密度也上升到了九百多百帕,厚度则达到了一千多公里,几乎与蓝星持平。

有了这么厚的大气层,能阻挡大多数的紫外线就不说了,最重要的是火星外面有了一层保温膜,相信很快火星昼夜温差百十度的情况就能慢慢改善。

有大气层,有水,有氧气,这不妥妥的小蓝星吗?谁还能说火星不适合人类居住了?现在就等火星的气温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最起码一年四季它要有个七八个月能让人类在户外正常生存,到了严寒的冬季,大不了就猫冬,人类又不是不会猫冬。

当然,蓝星-火星研究院也不会干等着火星自己去改变环境,不然干等几亿年也不一定能变成完全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

说干就干,蓝星政府马上发出征集令,征招一批有生存经验的人到蓝星改造居住环境。对于共和国人来说,改造居住环境就是种树种田挖水渠,他们经验丰富,有几千年与自然环境斗争的经验,特别是经历过了十年的末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