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使团的这一次来访,对高丽来讲自然是天大的事,但对大明来讲,却只是一件较为普通的大事。
大明如今的军事重心仍在西域,经营重心则是南洋,至于高丽、日国之事的进度,不过是按计划走罢了。
高丽使团自有礼部的人负责接待,高丽请求内附之事,亦是由老朱带着内阁和礼部来把控节奏,跟刘宽这个天工院院正没什么关系。
他虽然挂了礼部侍郎衔,却是协办教育改革,并不外交方面的事务。
将要过去的这一年,他除了主持天工院的一系列工作外,主要就是协助礼部继续进行教育改革,以及协助通政院宣传司出版局试行《出版法》,最后则是继续完善《大明专利法》。
为了搞出这部具有大明特色的专利法,刘宽带着天工院部分有关官吏,和大理寺、刑部一些官吏合作了三年,如今《大明专利法》终于是要出炉了。
奉先殿。
朱元璋拍了拍手边的精装版《大明专利法》,满脸笑容地道:“这可以说是咱见过的相关内容最详尽、考虑最全面、措辞最严谨的律法了。”
“依咱看,明年就可正式推行此专利法,鼓励咱大明百姓多搞发明创造。”
刘宽虽然对这部律法有信心,可见朱元璋满意、夸赞,还是松口气。
他随即道:“陛下,为了保证专利法的施行,还需设专利局才行。”
朱元璋笑问,“你既提此事,想必对这专利局之事也该有所考量吧?”
刘宽道:“专利局除了需要保证专利法的落实,还将肩负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相关法律条文的重任。”
“而要落实专利法,就必须要有一批对工艺、发明创造等有足够了解的官吏才行——这样的官吏天工院在过去几年中倒是培养出了一批,但并不算多。”
“因此,微臣认为专利局的下属分局目前最多设到各行省之省治。”
朱标也在殿内,听到这里不禁道:“一行省只设立一处专利分局会不会太少?如湖广、四川这样大的行省,百姓若住得偏僻些,想要去往省治怕是颇为困难。”
刘宽笑了笑,“殿下,百姓申请专利有困难没什么——这其实算是一道门槛,就是让某人在搞了发明创造后,得足够自信,认定其发明于国于民有用处,能赚到钱,再去申请专利。”
“否则的话,大明这么多百姓,随便一个人弄了点新鲜事物便去申请专利,得需要多少官吏才能办得完事?”
“最主要的是,其中必然有很多专利是无用的,甚至称不上专利——如果门槛太低,便会大大增加相关行政预算,甚至让人忽略了真正有用的专利。”
朱标听得恍然。
朱元璋则点头道,“刘宽说得不错——就好像赈灾,咱们给老百姓发救济粮是帮他们吊命,渡过难关,所以不能发太多。”
“若发得太多,他们便会产生依赖,灾情过了也不想回去种田地,反倒养出了一群懒虫,于朝廷、于百姓而言都不好。”
刘宽则又道:“其实微臣还给百姓申请专利多设了一道门槛,那便是需缴纳一定费用,专利局才给审核、登记以及保障其专利权。”
“另外,一旦其专利通过并产生盈利,朝廷也会从专利费中抽成一小部分,作为保障其专利权的各种花费。”
“就该这么办!”朱元璋听了更高兴,“如此一来,出台这《专利法》就成了真正的强国富民之政策!”
刘宽道,“不过如此一来,专利局不仅需要能审核专利的官吏,亦需要不少懂得律法的官吏了,甚至还需拥有方便与司法部门沟通、交涉的权利。”
朱元璋道,“既然决定推行这专利法,该给的权力咱自然不会吝啬。”
“这样,你回去后写一份设立专利局的相关奏本,递交到内阁,争取在年前敲定此事,好在明年开衙后正式施行。”
“微臣遵旨。”
刘宽出了皇宫,回到天工院,看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便准备收拾一番,五点就准时下职回府。
结果他才收拾完,便有航空局的吏员来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