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新大陆农作物补上了云南最大的短板,坡地农业。”
“云南面积相当于四个江苏,不缺土地,但这土地实在太陡了。一般坡度大于2度,就可能水土流失;大于6度,就很难搞机械化。”
“对于两大主粮,坡度大于5度就很难种水稻,大于8度连小麦都难种植。”
“然而云南处在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最南部,东西南北全是山,耕地有77%坡度都在6度以上,2度以下的平地只有11%。”
“全滇最大的坝子还没有崇明岛大,怎么办呢?搞梯田是个办法,但梯田对坡度、水源、技术的要求都很严格···”
视频从科学角度讲述了云南在引进玉米、红薯等新作物前,种植传统农作物的难度有多大,便是堪称奇观的梯田,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也不适合大规模推广到全滇。
但玉米、红薯、土豆在云南这种山地地区种植却没有问题,其中又以玉米为主。
正是靠着对玉米、红薯、土豆的推广种植,云南才得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
“解决吃饭问题后,云南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穷。”
“古代江南之所以富庶,除了是鱼米之乡,还因为是蚕桑和棉花的主产区,等纺织业发展起来后,就将种田的任务交给湖南湖北。”
“作为对比,云南贫困时除了缺让人活命的粮食,还缺能让人赚钱的经济作物。即便有些经济作物,也被蔽塞的交通卡死。”
“但从近现代开始,随着农业扩张和交通改善,滇省的经济作物开始爆发,优势远在种田之上。比如非常赚钱的烟草、茶业、中药材等···”
在视频的介绍下,老朱一家子知道了云南适合种植哪些经济作物。
除烟草、茶业、药材外,还有源自美洲的咖啡豆、橡胶,以及各种热带水果。
其他人看得聚精会神,朱雄英则运笔如飞,将这些要点都记录了下来。
视频重点讲述了云南水果种植——虽然广东、广西、海南也拥有种植热带水果的条件,却没有云南那样的地拔差距和复杂地理环境。
正因此,云南几乎可以种植全球各地的绝大部分植物。
说完水果,视频又点明,五千万人口几乎已经是现有科技下云南供养的极限,再多就真的要掉入马尔萨斯陷井了。
因为对山地的开发也不能是无限制的,若是对自然环境破坏太大,就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频发等一系列地质问题。
朱雄英虽然觉得这一问题离大明较远,但还是谨慎的记录了下来。
而此时,视频也放到了末尾。
“这几百年来,一大批美洲农作物绕过半个地球,来到亚洲的亚热带山区,这是新大陆植物的反向地理大发现。”
“而它们恰好遇到了种田天赋极高的中国人,如同命中注定一般,它们在这里发扬光大,大大提高了中国人口上限。”
“云南也从一片缺粮缺人的边疆山区,逆袭为中国农业版图上一块不可或缺的重镇···”
看完这个视频,朱元璋只觉得对治理云南更有谱了。
他问旁边坐着的朱标,“去年云南玉米等农作物的推广如何?”
朱标道,“咱们设立在云南的卫所自然是严格按朝廷的旨意来,让种植多少玉米、红薯、土豆,就种多少。”
“但当地百姓,尤其是少民部族,对新作物的种植就比较抗拒了。”
“好在云南平定不过数年,朝廷军威犹在,各少民部族倒也勉勉强强地种植了一些。”
“就算他们没好好种,但到底也知道玉米等新作物确实能种能吃,想必今年就不会抗拒种植了。”
朱元璋听得点头,“你说的不错,只要知道玉米等新作物的好处,不用朝廷督促,他们就会抢着种——都是老百姓,谁不希望多产些粮食?”
“不过,咱们现在也只能让云南本着多产粮、多养百姓方面走。至于说改善交通,让云南百姓富起来,只怕非数十年乃至百年之功不能成啊。”
这时朱雄英道,“皇爷爷,相信只要咱们努力,三代之内便可令云南百姓也富起来,毕竟如今云南也没后世那么多人。”
“哈哈,雄英说的倒也有些道理。”
谈过、笑过之后,朱元璋便让播放第二个视频。
然后老朱一家子便发现,这第二个视频仍是之前那个阿婆主的,且还是同一女子解说。
标题叫做“不用金坷垃,印尼这样喂饱2.7亿张嘴”。
印尼老朱、朱标等人是知道的,主要指的就是如今南洋满者伯夷王国的那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