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完船主,朱雄英又问了水手几句话。
“你所在的船队这次要移民去哪些地方?”
“回公子,先去北洋都司,再掉头南下,去东藩岛、吕宋都司。”
朱雄英又问,“你们船队应该也做贩卖货物的买卖吧?”
“那是,这货物海贸要是做好了,可比转运日国移民赚钱多了。”
“比如我们这次去北洋,就会顺带贩卖一批从日国进的物资,然后收购一批北洋都司的皮毛等特产,到大明沿海港口或者干脆带到东藩、吕宋去卖···”
这水手见朱雄英神态随和,话就多起来。
朱雄英也不着急,等他讲完,才又问:“如今海上可还有海盗?”
“自然是有的,但比以前少多了,而且规模都不大——海盗只敢挑那些船又小又少的商队抢,就这还得小心别碰上巡海的水师,不然八成会被剿灭。”
问完水手,朱雄英又让懂日语的郑和当翻译,问了那日国少女、青壮男子几句话。
大抵是关乎他们原来的生活状况,以及为什么“移民”出海。
日国少女等于是被家里人卖掉的。
青壮男子却是在国内混得不如意,听说南洋那边帮大明打仗不仅能挣到钱,攒够功劳还能分得田地、女人,甚至成为大明天兵(卫所军)。
所以,这青壮男子把自己卖给了“移民”海商,得了五贯钱——移民的头两年,海商只需将这些日国青壮男子及其身契交给吕宋都司,就能获得六贯钱,以及跟吕宋都司买卖货物的机会。
但后来有司发现这样朝廷太吃亏,每年都得花不少钱往里填,于是就更改了政策。
如今日国青壮男子被送到东藩、吕宋、海龙,依旧移交给都司,也依旧能获得与都司及其下属卫所买卖的机会,但朝廷却不给钱了,日国青壮男子的身契也依旧留在这些海商手里。
将来,日国男子若想重获自由,除了需要在卫所的管理下积攒功劳,还得攒二十贯钱,才能从海商那里赎回身契。
这样看来,“移民”日国青壮男子似乎仍有三四倍以上的利润,为何那海主却说赚不到钱呢?
朱雄英稍稍一想就明白了。
因为这些日国男子被送到南洋后,会有死亡率,而且不低。
这些日国男子等于是欠海商的账,人死账消,海商先前给的那五贯以及运费等花销自然就算亏了···
问完话,朱雄英便让郑和将这四人送走。
他思虑着方才所得到的诸多信息,心中已然认清了一件事实:改稻为桑及移民政策执行到眼下这一步,效果已经很小了。
想要日国人口继续减少,乃至最终为大明统治日国扫清障碍,只怕还得想其他办法才行。
比如说让日国战争烈度进一步提高。
如果这点也无法实现,大明就只能直接下场办事了。
只是,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让大明名正言顺地出兵日国呢?
想着这些时,朱雄英目光掠过港口的一座座码头,看到往来力夫中有不少日国人、高丽人,心中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日国应该不缺有识之士,明白如今日国的一切都是大明在背后推动的吧?
如此的话,若日国知道他这个皇太孙就在对马岛上,会不会受仇恨驱使,派人来刺杀他?
要是足利义满派人来刺杀他就好了。
···
···
四月过去,时间一晃就到了夏天。
马纳尔,不,如今应该称之为齐国王城——齐都。
这名字俗得很,也没什么深奥的讲究,移民们都知道,是大王执意取的。
齐王宫(原城主府)的水运机械自鸣钟响了八次,正是早上八点,可已然让人觉得炎热难耐。
而在齐王宫附近的一座大院中,却传出了一群孩子清脆的读书声。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朱榑今日难得起了个“大早”,天热难耐,他出来闲逛,顺带就想到才开办没多少日的“齐都第一小学”看看。
他虽然有些不着调,可受老朱及大明风气影响,却也知道教育对国家而言多么重要。
因此,眼见战事停歇,短时间内很难再打起来,他便开始着手各种内政事务——开办学校便是诸多内政事务中的一项。
这个“齐都第一小学”是他仿照大本堂和京师第一小学设立的,目前只收录他的儿子和齐国一众七品以上文武之儿孙。
他的长子朱贤烶年八岁,之前在大本堂读了两年多的书,虽不像他小时候那么调皮捣蛋,可成绩也很一般,即便是他,也看出长子是个庸人。
次子朱贤炯年六岁,看着倒是比长子机伶些,但出生后就体弱多病,他都没敢带着出海,暂时留在了大明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