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看到这里,朱元璋是略有失望的。
他还以为后世能有什么在苦寒之地种地的绝招呢,没想到冰岛地理、气候竟那么特殊,罗荒都司便是想学也学不来。
倒是那什么温室大棚种植,回头可以问问刘宽是怎么回事。
视频在讲述了冰岛这个地理面极端例子后,又列举了另外两个欧洲国家相互对比。
一个是位于波罗的海与北海之间、领土狭小又地势低洼的丹麦,另一个则是拥有欧洲黑土地、天然种田条件极佳的乌克兰。
丹麦虽然天然种田条件不佳,并且在工业化后经历了劳动力流失,却在其朝廷的作为下,用一系列适宜的政策,使其国成为西欧粮仓,农民也过上了颇为富裕的生活。
乌克兰虽然天然种田条件好,却因为各种政治因素以及本国寡头的存在、外国资本的介入,让种地农民入不敷出,农业发展陷入困局。
看完这一段,朱元璋不禁主动暂停了视频,看了看坐在他右边的朱标及后面的朱雄英,道:“看到没有,这丹麦、乌克兰农业发展之差别,便是朝廷能为和无能的区别。”
“朝廷能为,能制定一系列有用的政策,那么即便天然条件差,也能五谷丰登,百姓富足。”
“反之,若是朝廷无能,那么便是坐拥富饶之地,也未必不会发生饥荒,该民不聊生还是民不聊生!”
顿了顿,朱元璋忽地点了朱檀的名。
“老十,你建藩之地选来选去,以为选个好地方就能把藩国建设好,那便是错误的想法。”
“再好的地方,若是你去了后不能施行好政策,管理好军民,甚至是带头胡作非为,你的藩国便发展不起来。”
“就算仗着咱们先进的文化、科技,一时强盛,却定难持久。别说传给子孙后代,你这一代都未必能维持得下去!”
朱檀觉得很无辜。
他正好好地看视频呢,怎么就挨了一顿训?
再说了,海外建藩,他不选天然条件好的地方,难道要选天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那不是傻吗?
心里再怎么腹诽,他也是不敢还口的。
于是乖乖应道:“父皇教训得是,儿臣一定谨记。”
朱元璋一听,就知道朱檀答应得敷衍,他却也懒得再说了。
成不成在自己。
倘若将来朱檀在海外真胡作非为,作死了自己,甚至弄得藩国为人窃据,大不了他派一支兵马去将地方收为朝廷所有就是了。
其子嗣中若有合格者,便让其子嗣接手藩国;若没有,便再派其他想海外建藩的藩王过去;或是干脆由朝廷建立海外都司直辖,也是可以的。
随后,朱元璋触屏,继续播放视频。
只见视频镜头再次拉上高空,转向了看起来一片沙黄,仿佛尽是戈壁和沙漠的西亚地区。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每年定期泛滥,为沿岸带去肥沃的土壤,两河流域也因此成为人类农业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四千年开始,两河流域便出现了灌溉系统,兴修水利工程需组织大规模的人力协作,而灌溉农业又带来人口的大量增长。”
“在农业与社会组织的相互促进下,这里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便出现了成熟文字与众多城邦,成就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
“斗转星移,五千年后的两河依旧奔腾不息,但建于其上的现代国家伊拉克却已衰落···”
视频接着讲述了两河流域经历了五千年的环境衍变,耕地面积本就减少很多,还因为不合理的灌溉,土地干旱及盐碱化严重。
当伊拉克准备兴修水利、利用现代科技改变这一局面时,却又遭遇了战争——大量资金被用于战争,伊拉克农业改革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农民活不下去,很多人便抛弃土地,去当民兵、土匪,于是让更多的土地荒废,直接陷入了恶性循环。
其如今被利用的耕地面积竟不足所有耕地面积之一。
在朱元璋看来,这个伊拉克的农业问题主要是由外因导致的——当然,与其朝廷肯定也有一定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可不乏面临外部强敌,内部依旧能发展得很好,积蓄足够力量后解决外部强敌的例子。
视频继续播放,又讲述了非洲的埃及、坦桑尼亚这两个国家的农业问题。
埃及的农业问题实际是人口问题——其耕地面积本就不多,又人口大爆炸,有限的耕地即便再精耕细作,也难以满足人口所需,于是粮食只能依赖进口。
这就相当于将国家明白交给了别人,下场肯定好不了。
至于坦桑尼亚,从视频中看,这个国家就是纯粹的贫穷、落后,但潜力不小,需要长久且持续的发展,农业才能起来。
朱元璋觉得,后世伊拉克、埃及、坦桑尼亚的农业例子对大明来讲,参考价值都不大,看得自然也就不那么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