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起床穿好衣服,便让人弄来热水洗漱。
早饭后,他便与朱正山等卫所将官一起去视察就就设在卫城里面的酒厂。
“说是酒厂,其实就是个酿酒作坊,只不过以前的作坊都时兴叫某某厂了,所以俺们才这么称呼。”
走在路上,话痨的朱正山就介绍起三海卫酒厂的情况来,倒省得朱柏询问了。
“这酒厂目前只有一位酿酒师傅,带了三个徒弟,还是俺托关系从老家请来的,不然根本没人愿意来。”
“除此外还有四个帮工,都是俺们卫城里才成年的余丁,总共也就八个人。”
到了地方,朱柏发现果然就是个小酒坊——一座独立的两进大院,里面二十几间房,主要生产设施就是一个磨坊、一个水井、一个酒窖和一个蒸馏房(宋代就会制造蒸馏酒了,烧刀子),以及几头骡马。
朱柏曾到京师的官营酒厂参观过,觉得三海卫酒厂除了规模太小外,没别的大问题。
不过,受刘宽影响,他在视察完后还是忍不住提了一嘴,“朱指挥,酒厂小没关系,但卫生一定要搞好,这毕竟是关乎工匠身体健康及土豆烧质量的问题。”
朱正山解释道,“这地方俺也好一段时间没来了,没想到他们卫生都搞不好,回头俺就训他们。”
朱柏道:“最好是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条例,让他们按规章行事——再小也是个官营酒厂,该有的规矩不能少。”
“是,末将记下了。”
出了酒厂,朱柏又问:“这酒厂盈利是怎么分配的?”
朱正山解释道:“这酒厂是隶属于俺们三海卫的,盈利除按律向朝廷缴纳酒税外,剩余的部份都归入三海卫公账。”
“不过这酒厂才办起来两年不到,产出小,又得在冬季供应酒水给将士们驱寒,因此盈利很少,俺便让存着,留以后扩大酒厂用。”
朱柏想了想,道:“存钱扩大酒厂的思路是对的。至于酒厂产出小,那是因为你们土豆收获少,所以朱指挥得想办法增加土豆产量啊。”
朱正山道,“这道理俺也明白,可湘王殿下有所不知,这漠北种地真是难呀。”
“那水土好的地方大都是草场,有朝廷的旨意在,草场得留给牧民,俺们不能随便开垦。”
“所以,这开垦田地本身就是个问题。其次,就算找到合适的地方,俺们人少,耕牛少,开垦起来也慢。”
“再加上灌溉也比较困难,所以只能慢慢搞,快不起来呀。”
朱柏问:“马不能耕地吗?”
朱正山苦笑道,“马耕地浅,牛一趟能搞定的事,马就得两三趟,甚至更多次,用起来废的快,俺们就算在漠北,用马耕地也不划算呐。”
朱柏一时沉默。
他没想到漠北卫所军垦荒竟然有这么多问题需要解决,若非实地了解,这般琐事只怕汇报不到朝廷上,更别说呈现在父皇、大哥面前了。
此时他跟朱正山已经出了卫城,骑马前往三海卫的工厂区。
他举目望去,见四周基本都是平原,即便有地势起伏,也都很低缓,心里就忽然冒出个想法。
‘或许可以建议京师机器局研制蒸汽耕地机械,若能成功,便可解决漠北、罗荒都司缺少耕牛的问题,令垦荒效率大大提升!’
想到这里,朱柏恨不得现在就发电报去京师。
可惜整个漠北行省,只有省治和宁(即和林)有两台电报机,由省衙与都司的电讯局分别掌握。他想借电报机发报,只能等去了和宁才行。
朱柏、朱正山一行人骑马走了十几里,便到了三海卫的“厂区”。
厂区是朝廷指导漠北、罗荒兴办工业时给的指导意见。
因为从刘宽所播放的视频中见识到了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损害,现有条件下也不好治理,但大明又不可能因此就不让地方发展工业。
所以,朝廷便下旨漠北行省各卫、府在兴办工业时,找一个对周围环境损害较小的地方设立厂区,集中建立厂坊。
如此既可以将工业污染限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地方,又能方便保卫、管理,可以说一举两得。
如三海卫的厂区,便选在附近一个露天煤矿附近的荒谷中。
站在荒谷边上的坡地上,朱正山指着是煤厂,目前就生产蜂窝煤和煤炉。”
“东边有条小河流进来的地方,则是毛纺厂、皮革厂,中间那些土窑所在的地方则是砖瓦厂。”
“北边背风之处那些房屋则是几个厂的联合宿舍和食堂——这四个厂子,少则百余人,多则三百余人,再加上负责保卫此处的千户所,整个厂区加起来有三千多人,可不比卫城人少多少。”
三海卫虽是卫城,可并非所有卫所军机器家属都住在里面——城中实际只有一千多户军民,因为有部分卫所军及家属是定居在千户所的。
至于军堡中的卫所军,都是在军堡轮戍,并非定居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