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朱标询问,刘宽耐心介绍起来。
“冰箱,顾名思义,就是能制造冷气、冰的箱状电器,主要是用来储存做饭菜的材料及一时吃不完的食物。”
“一般而言,上面一半是保鲜的,即便是夏季,里面温度也能保持在5摄氏度左右;很快将东西冻成冰。”
老朱一家子跟刘宽接触多了,是知道温度及摄氏度概念的。
因此,才听刘宽介绍了冰箱,朱元璋就忍不住道:“这东西好啊,咱大明眼下能制造吗?”
刘宽摇头,“只怕不能。”
朱元璋又问:“那何时能造出来?”
刘宽隐约记得历史上似乎有人制造出来以蒸汽机压缩制冷的冰箱,似乎是十九世纪的事。
且不说这里面涉及到了多少物理方面的科学、技术需要突破,单是其中所需要的制冷剂,就不是化学基础都没有的大明短时间内能制造出来的。
因此,刘宽略一沉吟便道:“至少需要等二三十年之后吧。”
朱元璋听了一脸失望。
若说再活十年,他有点信心。可若说再活二十年,他是不会奢望的。
毕竟他都六十四岁了,在此时已经算高寿之人。至于活到八十四,似乎秦代之后还没哪个皇帝活这么久吧?
朱标看出朱元璋的失望,为转移其注意力,便问:“洗衣机和自来水呢?”
刘宽笑道:“这两个就简单了——洗衣机,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洗衣服的机器,一般分为滚筒式和转轮式,配合自来水,可以自己将衣服洗涤好,甚至烘烤得半干。”
“至于自来水,其实跟大明如今一些地方用竹子、陶罐做管道的从高处引水下来差不多,只不过结合水泵,能够将水从低处送到高处而已。”
洗衣机、自来水确实容易理解,设置大明就有“自来水”,所以朱标便没多问。
刘宽则自觉地往下讲,“至于‘行’这一方面,其实主要指的是交通——后世交通之便利,想来不必微臣多说,太子殿下也从那些视频、影视中了解到了。”
听此,朱元璋、朱标、朱雄英都不禁想起了曾经看过的那些视频、影视中,后世中国犹如蛛网密布的铁路、公路交通线。
再加上飞机、轮船,后世交通之便利可想而知。
不过如今大明也有了铁路、火车,甚至铁路都快修到十条以上了,倒也不至于干羡慕后世交通之便利。
想到铁路,朱元璋便问:“刘宽,你觉得如今北方这一东一西两条铁路各自需要多久能修成?”
虽然如今铁路局属工部管辖,但刘宽却算是铁路局的“顾问官”、“太上领导”,故而对铁路之事还是很清楚的。
他闻言略一沉吟,随即道:“山海卫(山海关前身)到沈阳这条铁路虽然修建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毕竟不算长,估计两到三年便可修成。”
“至于西安到嘉峪关这条西部大动脉,不仅里程长,需要克服的困难也很多,保守估计也得四到六年才可能修成。”
朱元璋道,“其实山沈铁路倒还好,修成之后不过方便朝廷向辽宁、吉林都司派人和调运物资而已。”
“咱大明在东北目前根本没有值得注意的敌对势力,所以铁路就算晚点建成也没什么。”
“可西嘉铁路却关乎着朝廷对甘肃、安西两大行省以及北庭都司的掌控,还关乎着朝廷在中亚的布局,越早修成越好。”
“你看能不能通过多调配人力、物力,加快西嘉铁路的修建?”
刘宽有些无奈地道:“陛下,据微臣所知,铁路局对西嘉铁路修建方面的人力、物力安排已经足够了,即便再增加人力物力,效率也不会提高多少,反而会造成浪费。”
朱元璋道:“即便是造成一定浪费,只要能早些修成西嘉铁路,那也是值得的。”
刘宽没想到历史上治国以节俭甚至“小气”著称的朱元璋,竟然能说出这句话,不禁愣了愣。
回过神后,他便点头道:“好,回头微臣便去铁路局看看,再增派多少人力合适。”
这时,楼下传来侍卫与人说话的声音,随后便见一位太监被领了上来,赫然是如今负责督管皇城电讯组的赵成。
只见赵成拿着三份电报译文呈上来,笑着道:“陛下,鲁王、雍王以及玄关卫指挥使先后发来电报,说两位殿下都已抵达玄关卫,向您报平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