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比去年明显要冷一些,京师温度都到了零下好几度,长江边水都结冰了。
刘宽一路骑马而来,虽然穿的厚实,却依旧感觉冷得很。
此时随朱植(前文写错,已改)进入大棚中,顿时便觉得仿佛进入了府中暖室般,暖和了很多。
事实上,用来实验的温室大棚确实用到了大明如今建造暖室的技术。
如眼前这座大棚有五分之二位于地下,而地上部份,则是以钢铁为骨架和透明玻璃建造的透光大棚。
而为了保证大棚内部的温度,研究所除了以水泥、橡胶、三合土等材料对大棚各个衔接部位进行适当密封外,还通过地龙、暖气管、炭盆等方式进行人工升温。
当然了,既然是进行实验,肯定是建造了多座温室大棚,好进行对比。
刘宽当前所进入的大棚,便是以地龙为主要升温方法。
“老师请看,这辣椒、黄瓜、茄子,还有这边的空心菜、苋菜、香菜,明显都快不行了。”走在前面的朱植指着一垄垄蔬菜道。
年初他跟朱允炆、朱栴、朱权四人一起领了组建温室大棚种植研究所的任务,之后四人便带着一批工匠,在这片申请来的田地上建立起多个温室大棚。
然后他们便一人负责好几个大棚,通过给大棚营造不同的条件,来进行温室种植实验。
而眼前这个大棚中的蔬菜都是他带人种下的,有不少甚至是他亲手种植,一点点培育长大的。如今看这些蔬菜因气温条件达不到将死,就好像看着亲手养大的宠物将要病死,自是心疼得很。
刘宽并不会种菜,只是在网上看过一些相关知识而已,大概还不如此时的老农。
他摘了手套,感觉了一番,觉得这座大棚温度并不算低,便问:“这大棚平时都保持在什么温度?”
朱植直接拿来了大棚内置的温度计,给刘宽看。
“老师请看,现在棚内温度是9度,但到了晚上,就会降低到4、5度的样子,也即是说,这几日棚内温度只能保持在4度到9度之间。”
历史上,温度计是伽利略在十六世纪末发明的,而摄氏温度计则是在瑞典人在十八世纪中叶发明的,主要是利用水银和水的沸点、冰点不同来进行温度划分。
以大明如今的技术水平,虽然还制造不出后世常用的温度计,但制造粗大些的原始温度计却是可以的。
因为很多试验都需要测量温度,所以早在好几年前,刘宽便指导天工院的工匠制作出了摄氏温度计。
之所以还采用摄氏温度,自然是为了方便大明研究人员、工匠参考刘宽所提供后世资料中的温度相关数据。
不过如今肯定不称之为“摄氏度”了,而是直接称为“度”。
就如朱植手中这根温度计,看着就像一根手指那么粗的玻璃棍子,一端有手柄和基座,另一端还有个圆球,造型怪里怪气。
刘宽辨认了下,发现温度确实如朱植所说,便道:“如果你想拯救这座大棚里的一些蔬菜,可以考虑加建一根暖气管道,继续提升大棚的温度。”
“不过,我注意到最近连续多天都是多云或雨雪天气,或许光照不足也是这些蔬菜萎靡的原因之一。”
朱植稍稍思考便道:“那学生给这座大棚加挂一些电灯?”
“可以尝试。”刘宽点头,随即又道:“其实实验品大多数时候都是失败的,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为研究提供数据。所以,即使这些蔬菜瓜果死了,你也不必往心里去,因为它们的死是有价值的。”
朱植听了若有所思。
接着,朱植又带着刘宽去逛了逛另外几座条件不同的温室大棚。
有的大棚埋入地下二分之一还多,有的则只埋入了三分之一;有的大棚完全以炭盆升温,有的则完全以暖气管道升温。
条件多种多样。
逛完后,朱植得知刘宽随后直接回府,还带着人摘取了一些已经长成的新鲜蔬菜、瓜果,让他带回去给家人品尝。
虽然这些都是实验品,但并非进行化学或基因实验,只是更改了蔬菜栽培环境而已,所以不用担心任何污染问题。
大冬天能吃到这些心想蔬菜瓜果可不容易,又是学生孝敬的,刘宽很开心地收下了。
当刘宽回到府中时,天都快黑了。
“爹爹!”
当刘宽进入中院,最先迎接他的却是正在院子里带着弟弟妹妹们堆雪人的刘若雪。
作为洪武十六年出生的孩子,按大明计算年龄的习惯,她都九岁了,过完年就十岁了。
“父亲回来了。”
刘平安、刘定安以及刘长安、刘若月、刘乐安也来向刘宽行礼问候。
刘平安只比刘若雪小一岁(其实只晚出生两三个月),如今八岁了。实际上,两人都在京师第一小学上三年级。
刘定安洪武二十年出生,今年才五岁,正上学前班。
刘长安、刘若月则又要小一岁,还没上学呢。至于刘乐安就更小了,还不满三周岁。
刘宽笑呵呵地将年纪最小的刘乐安抱了起来,然后装模作样地检查几人堆的雪人,最后道:“堆的不错嘛。”
刘若雪得意地道:“那是,咱们可是堆了一个多小时才完成的呢。”
“那我要不要奖励你一朵小红花?”
刘若雪道:“我都上三年级了,才不要小红花——爹爹要真有小红花,就给定安弟弟吧,学前班的孩子才喜欢这个。”
刘宽笑道,“小红花没有,不过有黄瓜和西红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