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徐达、夏元吉等人也都看过来,想知道刘宽是否有好办法。
刘宽道:“既然知道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自然可以针对性地去解决。”
“其一,是让有司加强民间购买蒸汽机器资格的审核,适当收缩对各类蒸汽机器,尤其是纺机、织机的售卖。”
“这样,便可以规范纺织业,减少大明纺织业内部的竞争,从而缓解布匹价格下跌、货物积压等问题。”
“其二,便是设法提振百姓的购买力以增加国内市场对布匹的需求——在微臣看来,大明如今不过暂时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而已。”
“说暂时,是因为人口的增加需要时间,而在人口增加到大明粮食产量所能承受的上限前,吃饭方面基本不会有大问题。”
“那么穿衣呢?大明百姓如今真的不需要更多布匹做衣服吗?微臣上个月到城外视察某研究所时,曾经过一村落,记得村民大多穿着粗棉布衣裳,且不少都是有补钉的旧衣服。”
“京师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比如说陕西、甘肃、贵州、广西这等偏僻且穷困的的地方就更不必说了。”
“微臣曾听闻,以前百姓因为家中缺少衣物,有父子兄弟共用一身衣服,若一人出去做事,其他人只能躺在家里躲着的;还有些地方,百姓担心干农活让衣服受损,因此白天睡觉,等到晚上光着身子去干活。”
“大明这些年是发展得更好了,但微臣方才所讲的这类事真就没有了吗?只怕未必。”
听了刘宽这番话,不论是朱元璋、朱标,还是徐达、詹徽等人,都沉思起来。
尤其是朱元璋、徐达、汤和,他们原本都是穷苦人家,纵然不是最穷苦的那一批,却也了解底层百姓穷困之极时的生活状态。所以他们很清楚,虽然如今是大明朝,而非蒙元,但肯定还有如刘宽所讲的那般穷困的百姓。
刘宽则接着道:“如果京郊那些村民愿意买几件不错的衣裳在日常生活中穿,如果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穷苦百姓有钱给全家人都买一件甚至几件衣服,那全国百姓一年得需要多少布匹?”
“那时候,如今大明官营、民营纺织厂即便再多一倍,所生产的布匹也未必卖不完。”
“而想要达成此事,就需要朝廷设法让偏远地区的穷困百姓富裕起来,让应天、苏州、杭州这些地方的普通百姓变得更加富裕才行。”
“当然,与此同时,也当设法引导风俗、观念,让人们舍得买布匹、穿新衣。”
“说得好!”朱元璋忍不住击案赞赏,“咱大明如今有八千多万人口(三佛齐内附及分割了满者伯夷部分人口),只要百姓富裕起来,何愁无人买布?”
詹徽虽然已经被刘宽方才一番话说服,但还是忍不住提醒道,“陛下,让百姓变得富裕本就是这些年朝廷及地方官府一直在做的事,虽说如今大明科技屡出成果,各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可想要数千万百姓富裕起来,却仍难得很。”
听这话,朱元璋确实想起了年初二刘宽所放视频中,后世中国让超2亿贫困人口脱贫之事。
他不悦道:“难就不做了吗?若是如此,朝廷养那么多官吏做什么?只让他们骑在百姓头上当老爷?!”
詹徽不敢再说了。
他可是吏部尚书,是负责选拔、培养官吏的,若是大明官吏都是无能之辈,那多半是他这个吏部尚书的锅——这锅太大,他可背不住。
朱元璋哼了声,才看向刘宽,“你继续说,除了刚提到的两点,还要怎么做?”
刘宽道:“除了提振内需,还可以开拓海外市场——据微臣所知,咱们大明每年销往海外的布匹都不少,可仍供不应求,为何这两年反倒出现货物积压的现象呢?”
“此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朱标接过了话头,“其一,不论是陆地运输还是海上运输,运货量都有限;其二,便是金帐汗国、帖木儿、奥斯曼等国家把持商路,让咱们的货物难以大量倾销到欧洲去。”
刘宽对这方面信息了解得还真不错,于是又问:“太子殿下,如今咱们大明之物卖往欧洲究竟走的那几条线,大概环节又是怎样的?”
朱标命宫人抬来一座挂着亚欧非大陆舆图的大屏风,就着舆图讲解起来。
“主要有海陆两条商道——陆路是经西域,过金帐汗国、帖木儿国,进入东欧、西亚地区,然后再进入西欧地区。”
“因为这条商道都是陆路,且需要经过山岭、沙漠等地形,所以只能用马队、驼队,连车辆都只有小部分路程能用到。”
“所以,虽然陆路商旅众多,可货物运输量却不算太大,而且往来一趟耗时颇为漫长。”
“海路则是从苏松地区、杭州、泉州、广州等地出海,经南洋至印度。”
“说起来,在咱大明开海之前,大明商船最远也就抵达南洋苏木达剌、爪哇等大岛,能到印度去的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