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电影中般用‘黑帮横行’形容那时的上海,丝毫不为过。”
“当时上海的大帮派不仅人多势众,而且有枪,甚至能搞到手榴弹、火炮等威力大的武器。”
“最主要的是,那些大帮派后面不仅有上海官场上的人撑腰,更与租界夷人、日寇有所勾连,而大帮派首领本身也是大富豪,拥有众多产业,影响力颇大。”
“譬如,当时上海最大的帮派圊帮,人数最多时有五六十万之众,而那时上海总人口也才三百多万。据说当时九成的人力车夫、七八成的码头力夫都加入了圊帮。”
一个帮派拥有五六十万帮众?!
朱元璋、朱标等人听了都十分震惊。
很快,他们就想到,这五六十万圊帮帮众都在一个城市中,很可能占据了该城市人口的七分之一左右!
不用刘宽多描述,他们便能想象这个帮派在上海有多大影响力,其首领有多么的嚣张。
回过神后,朱标忍不住问:“妹婿,这么大帮派还能称之为帮派吗?”
刘宽莫名笑了笑,道:“太子殿下,圊帮的根源注定了它就是个帮派,即便后来走上政治舞台,帮派的底色也无法改变。”
朱标好奇地问:“圊帮有何根源?”
刘宽:“圊帮根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时负责漕运的漕工,或者说在百万漕工中秘密流行的罗教。”
“清廷定都北京,所以依旧需要漕工,甚至后来漕工规模还有所壮大,并在清朝中期时于罗教
“到了清末,因清廷被迫开放诸多港口,海运也因之盛行,漕帮随着漕运一起衰落。漕帮中的一支便到当时发展迅速的上海谋生,并成为后来的圊帮。”
“说起圊帮这个名字,还有段不知真假的野史——据说圊帮本叫做安庆帮,取当时凤阳朱家岗附近朱安社、朱庆社之名合成。”
“当时是清朝中期,清廷得知安庆帮的存在后,认为他们有反清复明的性质,甚至可能是大明皇室后裔,于是安庆帮吓得改名‘安清帮’,即把庆祝的庆改为清朝的清。”
“后来又改名清帮,等清朝灭亡,他们才再次改名,成为圊帮。”
老朱、朱标听了都一时错愕,没想到这圊帮竟然还扯过朱家大旗,还被清廷一吓就改名了。
甭管这圊帮创立者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都让老朱有种被一坨屎蹭到的感觉,很不爽。
不过因为对圊帮了解还不多,老朱并未发怒,而是耐心听刘宽后面的话。
“圊帮能够发展壮大,除了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关,也跟它远比先前帮派更为严密的组织结构有关。”
“据说圊帮设立四庵六部,四庵大概跟朝廷的都察院、内阁、通政院等相似,六部干脆就跟原来朝廷的吏部、吏部、户部等一个叫法。”
听到这里,朱元璋实在忍不住了。
“四庵六部?这不就是建立朝廷意图谋反么?当时的朝廷竟然允许?!”
刘宽解释道:“陛下,首先在清廷被西洋列强用大炮轰开大门时,对地方掌控力已经相当低了。等到后面清朝灭亡,更是军阀割据的乱世。”
“更何况,上海可以说是当时西洋列强、日后在中国势力最强的城市,租界区域也最大。也即是说,当时上海根本不受朝廷掌控,反倒是受西洋列强影响多些。”
“这种情况下,谁会去管一个帮派建立怎样的组织架构?毕竟圊帮并未真的谋反。”
听此,朱元璋只能感慨道,“这清亡后的乱世还真是乱得很。”
刘宽则接着道:“圊帮除了有四庵六部这样严密的组织结构外,还等级森严——据说有七十二个字辈之多。”
“并且制定了相对明确的入门规定、等级晋升制度。除此外,还制定了相对详细的帮规、戒律。”
“然而,拥有相对严密组织结构、等级森严、详细帮规的圊帮,除了以传统航运等运输业为谋生手段外,还多开设赌场妓院,在街头巷尾收保护费。”
“甚至还有兼职贼匪绑架勒索的,当然,最过份的是那些开设大烟馆,贩卖大烟的。”
“而在清末及清亡后的三四十年,全国范围内,除了圊帮外,还有天地会、洪门、哥佬会等势力遍布大江南北乃至海外的大帮会,至于小帮会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对了,当时上海除了圊帮外,还曾出现过电影中同名的帮派,斧头帮。”
斧头帮?
老朱、朱标等听了都感到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