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对此事早有考虑。
他拱手道,“朝廷可在工部下设立一个电力局,专管京师电力供应、通电及电费收缴等事务。”
“待将来其他地方兴建起电站,通上电,再提升电力局的级别,将其提升为司乃至独立一部。”
朱元璋听了略一沉吟,道:“你先设立电力局,以后再提升级别的思路倒是没问题。”
“不过,工部并无人知道这电力局到底如何组建、管理,且电力局必然要跟火电站乃至天工院相关的研究所打交道,倒不如直接放在天工院下。如何?”
刘宽有点无语,道:“陛下,如今天工院下已经有很多衙司,但好在大多都是负责研发工作的。若是再将电力局这种职能衙门放进去,就显得臃肿了。”
朱元璋道,“加设一个电力局而已,怎么就臃肿了?我看是你小子又犯懒,不想多管事!”
刘宽见朱元璋打定主意让他负责组建电力局,只好认命。
但他也不能白白认命,可以借机提一提条件。
他却前面说天工院下属衙司太多,部门结构臃肿还真不是推辞,所以他如今很是需要找几个管理型人材加入天工院。
既然老朱非要让他管电力局,他正好可以借机要人。
他于是道:“陛下若要微臣组建电力局,还请准许微臣调几个人进入天工院。”
朱元璋听了一笑,“你要人咱什么时候不给了?说吧,要什么人?”
刘宽当即根据记忆和穿越大明后才看过的一些资料,道:“这几位或是近几年的官场新秀,或是还未进入官场的学生,姓名分别是:蹇义、夏元吉、黄淮、解缙、杨士奇。”
朱元璋听了微微讶然。
因为刘宽所提的五人之名他都听闻过。
前面四个确实都是官场新秀,能让他都记住姓名,可谓简在帝心了。
至于杨士奇,虽然并非他记住的官员,却是之前刘宽所讲的历史上宣德、正统年间的三杨之一,他自然也记得。
念及此处,朱元璋微微一笑道:“那杨士奇历史上能成为阁臣,甚至称得上名臣,确实值得你讨要。”
“那么前面的蹇义四人呢?莫非也都是原来大明历史上的名臣?”
刘宽一时犹豫,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他也不知这四人是否算名臣。
这时朱标也劝道:“妹婿,难得今日清闲些,这四人若真是大明历史上的名臣,你便讲讲他们的事迹,也好就让我与父皇知道如何用他们。”
听此,刘宽便道:“微臣也只记得这四人的大概事迹,至于他们算不算名臣,得看陛下、太子殿下如何评判了。”
朱元璋,“讲便是。”
“是。”刘宽应了,“蹇义在历史上陛下在位时,便颇受看重,永乐、洪熙、宣德年间皆受重用,担任吏部尚书多年。”
“直到朱祁镇即位不久,他才病逝,可以说历任五朝。永乐朝时与户部尚书夏元吉齐名,辅佐身为太子的朱高炽处理国政,为永乐五征漠北提供了后勤支持。
“至于夏元吉,微臣方才说了,是永乐年间的户部尚书,称得上为永乐五征漠北提供后勤支持的第一功臣。”
“历史上,在永乐晚年时,夏元吉以内外俱疲、边储空虚为由,反对永乐继续征讨漠北,因而被下狱,直到朱高炽即位才被释放。”
“后来似乎是病逝于宣德年间,具体哪一年微臣也记不得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评判道:“若是没有科学、科技助力,没有发展工业,只像大明之前那样以农业为主,那夏元吉能在永乐二十年间,搞好老四五征漠北的后勤事务,定是个搞民政、经济的好手。”
“更难得的是,他能洞悉时弊,在后面劝阻老四——这等于是将个人安危放到一边去了,难得啊。”
朱标也忍不住道:“历史上,四弟是经过四年靖难之战才登上皇位的,若是没过多久他便要征讨漠北,那国家财政必然艰难。”
“夏元吉若是从那时起,便任户部尚书,说明其在粮草筹措、梳理财政方面的能力确实颇高。”
刘宽这时又想起一些事,道:“对了,微臣记得,历史上夏元吉似乎还负责过水利工程,被认证为水利专家。”
听此,朱元璋不禁跟朱标交流了个眼神,心里都有了某种决定。
刘宽则继续道:“至于黄淮此人,微臣记得的相关信息更少,只记得他也是永乐年间的阁臣、一部长官,似乎是给蹇义、夏元吉做二把手的。”
顿了顿,刘宽道:“最后是解缙此人,说起来就略有些复杂了。后世称其为明初第一才子,也称其为大明三大才子中最博学的一位···”
听到这里,朱标忍不住插话问:“妹婿,大明三大才子的另外两位都是谁?他们为何得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