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很快来到玄西千户所城池。
只见城池中以青砖铺地,房屋也基本都是砖木结构。街上往来行人大部分都是汉人,小部份则是棕色皮肤、相貌与蒙人、女真人有些许类似的土人女子。
至于土人男子,城中几乎看不到。
几人在千户所官厅落座,待一个模样标致的土人侍女奉上茶水退下去后,才聊起正事。
朱檀率先开口道:“我看朝廷给的资料中,玄关卫早几年就修筑了一条西海岸通往东海岸的官道。但这天像是要下雨的样子,如果下雨,这条官道路况会如何?”
朱元璋出于制约海外都司的想法,并不允许海外都司拥有制造水泥的技术。
虽然在刘宽推广科学之道近十年后,对水泥稍稍了解的人都有可能试验出制法,但在朝廷不允许的情况下,没人敢私自生产水泥——至少不敢明着干。
所以,玄关卫等海外卫所不论是在建造城池、港口,还是修路方面,都不曾使用水泥。
近几年,朱标曾两次劝谏朱元璋允许海外都司制造水泥,但朱元璋都未接受。
如果玄关卫修建的官道是以前那种夯土路,在雨水多的天气里会多么难走,朱檀简直难以想象。
须知,他们到玄东港换乘海船,可不只是要将移民带过去,还有海船上运载的诸多物资。
这些物资里既有一些零碎的东西,也有类似机床、蒸汽机、大型纺织机器这种笨重的大件。
如果路况不好,想要运送这些物资可就困难了很多倍。
指挥使李墩道:“鲁王殿下尽管放心,如今玄关卫的官道已达到大明使用水泥之前的最高标准。”
“官道中间的驰道宽三丈,可容纳四辆四轮马车并行。先铺碎石、沙子,再以土夯实,最后铺上一层三合土(石灰黏土、砂)。”
“而在沼泽地或是雨季特别泥泞接近沼泽的地方,更是架设了同等宽度的木栈道。”
“虽然官道在雨季仍旧泥泞,但对车马行驶不会影响太大。”
这确实是大明以前最高的官道标准了,接近传说中的秦驰道——秦驰道最主要是宽,据说有二十三丈宽,也不知真假。
可是,朱檀想想在大明那边水泥官道的便利,仍旧不满。
他皱眉道:“我看地图上,玄关卫这边河流密布,甚至东边还有一个极大的湖泊,难道就不能走水路吗?”
李墩见朱檀如此挑剔,有些无语。
念及对方毕竟是藩王,他还是耐心解释,“鲁王殿下,玄关卫河流、湖泊是多,但目前绝大多数都不曾修整过,用《海外风物》上的话讲,都是原生态的河流。”
“这些河流有些地方极宽、极深,可有些地方又极窄、极浅,湖泊状况也是如此,并适合通行大船及船队。”
“再考虑到中途舟车换乘的麻烦,倒不如一直走官道——这条官道全长仅一百五十余里,每十里有一个百户所,每五十里设有一个千户所,鲁藩纵有数万人及众多物资,走过去也方便。”
朱檀依旧皱着眉,道:“孤想趁着移民在玄关卫休息期间,先走一趟这条路。”
李墩道:“鲁王殿下若不惧雨林湿热,患了病,尽管走便是。”
这下连朱檀都有点恼火李墩的态度了,心想:这个李墩,对我与二哥分明不敬,说不得有什么野心,待离开玄关卫后定要用电报告之父皇。
朱檀在大明那边也是经过诸多历练的,并未将心中想法表露出来,而是趁势道:“说起患病,听闻玄关卫这边栽培了不少金鸡纳树,以金鸡纳霜为特产,想必备有不少吧?”
李墩道,“这点鲁王殿下请放心,玄关卫金鸡纳霜备货充足,绝对够鲁藩、雍藩接下来的移民路途所用。”
“那便好。”朱檀微笑,随即又道:“我们鲁藩若走官道,只怕还需不少人协助运输,还请李指挥调度人手。”
“五千土人苦役可够?”李墩问。
朱樉、朱檀听了都惊讶,“玄关卫竟有这么多土人苦役?”
李墩道:“玄关卫南北畏威而不怀德的土人部族不少,咱们对待苦役又并不算太苛刻,他们有的吃,甚至病了还能得到医治,轻易死不了,一年年累积下来自然不少。”
“玄关卫如今究竟有多少土人苦役?”朱樉好奇地问。
“一万三千多人。”
“这么多?!”朱樉、朱檀听了都吃了一惊。
随即两人就忍不住畅想起来:这玄关卫能通过征讨不臣俘获如此多的土人苦役,孤建藩之后也能,届时就不担心缺少劳力了。
···
···
三日后。
朱樉带着雍藩的船队,从玄西港启程,继续南下,前往南美洲。
朱檀亦带着鲁藩的三万多人及六百多辆四轮、两轮大车、上千头骡马牛等牲畜,沿着玄关大道(玄关卫主官道的名称)前往玄东港——他运气不太好,从他玄东港的第三日起,就一直下雨。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目前雨不大,玄关大道也确实如李墩所说,虽然有泥污,但很少有让大车车轮陷入其中出不来或是翻倒的烂路。
即便如此,鲁藩队伍每日也仅能前进二十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