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略感意外,没想到朱元璋竟然会注意到视频中的这句话,实在是敏锐。
他想了想,道:“回陛下,后世新朝建立之初便有5.4亿人口,而十年后人口更是逼近7亿。”
“但后世的杂交水稻却是在新朝建立差不多25年之后才研究培育出的,推广更是等到了28年之后。”
“另外,清代人口虽然突破了四亿大关,可实际上从清朝中叶时,中国便经常出现饥荒,到了晚清时期内部吏治腐败、外有西夷勒索,民不聊生到了极致,即便清末已经开始向近代工业国转变,仍旧弄得饿殍遍地。”
“到了新朝,纵吏治清明并积极发展工业,促进农业,可养活七亿人口差不多已经到了极限。”
“更何况,彼时国家内部稳定,正是人丁滋生之时,可以预见再过十年、二十年,人口必然更多。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到新朝建立三十年后,人口已逼近十亿大关。”
“陛下不妨想一想,倘若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以及新朝对诸多原本不适宜耕种之地的改造等农业成功,届时背负十亿人口重担的国家将会面临何等局面?”
“更不要说,那时国际局势复杂之极,国家可以说在毛熊与白头鹰的夹缝中求生存了。”
听刘宽这么一说,朱元璋、朱标、朱雄英等人想象了下后世农业若在新朝建立后停滞不前的场景,不禁毛骨竦然。
随后,朱标便吸了口凉气,道:“外有强敌、强邻,内有十亿人口重担,若是没有农业上的一系列突破与成就,只怕中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啊。”
刘宽神色复杂的微笑了笑,又忍不住道:“微臣在后世出生较晚,彼时百姓虽贫穷,但已经解决了口粮问题,故而从小并未感受过真正的饥饿。”
“不过新朝建立前三十年中,饥饿感其实一直笼罩着全国百姓,以至于深深刻入骨髓。”
“像微臣的父母辈还好,爷爷奶奶辈大多都十分珍惜粮食,哪怕后来家中粮食多得吃不完,可以顿顿吃肉,他们仍旧对粮食珍惜无比。”
“至于比微臣更晚出生几年的人,更是完全不知饥饿为何物了。不过,这或许是一种幸福吧。”
朱元璋、朱标没想到后世新朝那般强大,竟然都有二三十年笼罩在饥荒的危机之中。
同时,朱元璋也算是明白,为何视频中说后世的农业成就不是顺风局,而是逆天改命了——在那种危急局面下,最终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可不就是逆天改命?
而且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逆天改命!
随后,老朱一家子又谈论了几句视频中的其他事物,朱元璋这才示意刘宽播放下第三个视频。
这个视频标题是——“人类是如何迈出科技发展第一步的?”
科技有多重要,如今别说老朱、朱标等人,便是常年处于深宫中的嫔妃、宫女都知晓。
因此,看到这个标题,众人注意力都从前一个视频上抽离,期待起这个视频的内容来。
“科技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
“因为科技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且它涉及的时间跨度也非常大。从人类先祖第一次用石头敲开坚果,到今日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都属于科技范畴。”
“在人类上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每一次飞跃几乎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或者说,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才反过来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因此了解人类的科学发现、科技发明究竟是如何演化、如何进步的,是了解人类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指引我们看清未来大陆的重要一环。”
“因为在当今世界,科技的更新速度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更新知识的速度。”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基因编辑、大数据、区块链、核聚变、人工智能等不断出现的科技新名词让人们眼花缭乱···”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基因编辑?
自认为对后世科学、科技已经有颇多了解的朱元璋看得直瞪眼,心想:别说后世人眼花缭乱,咱也眼花缭乱啊。
他偏头看了眼朱标,见朱标也皱着眉头,面有惊疑之色,心里这才舒坦了点。
‘看来标儿也不了解这些名词啊。’
‘咱以为这些年应该把刘宽脑子里关于后世科学、科技的知识掏得差不多了,可如今看来,只怕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这些后世前沿科技,就算咱大明现在摸不着,也可以记在《皇明祖训》(秘册)中,留给后代当做指引嘛。’
视频开始用各种后世科学发现、科技成果诞生的场面,配合解说,来说明人类认知科技本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更新很快的当代。
“···实际上,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科技成果,从始至终都有一条很清晰的发展线索,那就是更有效率地获取能量,和更快速的传递信息。”
“可以说,正是不断追求这两个目标的过程,才持续地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以及文明水平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