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刘宽了解,去年仅是将报社地址设在京师的报刊便多达二十几份,而大明全国官方、民间报刊加在一起,更是多达一百余份!
就这,还是目前大明朝廷对刊物的创立、审核相对较为严格的原故。
如果能放松些管制,估计民间报刊会更多。
不过目前,大明虽然大力兴办学校教育二十几年,又办各种成人识字班,民间识字率已经提升了许多,但大多数百姓依旧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容易受公知言论影响。
毕竟在后世识字率那么高,人均文化水平也那么高的社会中,都有许多人受各种所谓的“新闻”、“媒体”“公知”影响对事物的认知,大明此时就更不必说了。
所以,在刘宽看来,大明朝廷以相对严厉的规则和方式管理报刊行业,是正确的。
举个例子,在后世报刊如果刊登不实消息,只要没有造成特别恶劣的影响,只需向某人某群体公开道歉,至多赔些钱即可。
可以说报道假新闻,尤其是夸大事实的成本相当低。
而在大明,若是报道假新闻(时事),从报刊负责人到提供新闻线索的人,都是有可能面临刑罚的。若是造成特别恶劣影响的,甚至可能被流放,乃至斩首示众!
至于故意夸大事实,扭曲事实的,被判定后同样会处以重罚,最轻也会罚款加劳役。
所以,虽然民间报刊越来越兴盛,可到目前为止,刘宽还没看到后世那种故意夸大事实、扭曲事实,乃至进行虚假报道的报刊。
这就让刘宽觉得很舒服。
当然了,这也让大明民间报刊对时事,尤其是涉及朝廷、官方的时事报道,没有那么热衷。
目前大多数报刊要么以文学性为主,如《时文选刊》、《诗词月报》、《经义会论》等。
因为大明目前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人仍占相当大比例,这些人又不怎么差钱,即便所谓的寒门也能算个大明中产阶级,这类文学性报刊自是有着不错的市场需求。
不过,更多报刊则是类似于《天下说》这种杂志,以地理、民俗及地方上的奇闻异事,以及、戏曲、杂谈为主。
毕竟大多数识字之人,都只是识字而已,称不上文人。读得懂一些浅白故事,却读不懂那些以儒家经典、经义为主的文章。
反过来,那些有足够文学功底的人,却未必不喜欢看这类杂志。
所以,这几年来,如《海外风物》、《天下说》之类的杂志,始终是报刊行业的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受刘府找写手根据刘宽所列故事大纲、细纲所编写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这三部武侠影响,大明这几年也涌现出了一批武侠。
其中甚至有几部勉强可以媲美射雕、神雕!
刘宽听闻后,曾让人买来闲时观看,当做娱乐。
如今,刘宽很期待大明行业进一步发展、兴盛,这样再过个一二十年,兴许他就能在大明过上后世书虫一样的爽快看书生活了。
到了下午三点多时,一吏员敲门进来,道:“院正,燕王、楚王两位殿下来了,说想见您。”
朱棣、朱桢都回来了?
他之前居然一点动静都没听到,这俩人够低调的啊。
刘宽心里嘀咕了声,便起身随吏员出去——这俩位毕竟是亲王,他如今虽然挂工部尚书衔,又封了侯,却也不能在亲王面前托大,肯定要去迎一下的。
出了“办公楼”,刘宽便瞧见了不远处的朱棣、朱桢,然后他人就愣住了。
只见俩人竟都站在一棵梨树下!
眼下是二月,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树冠上挂满了粉白的花朵,算是一美景。
可梨树下站着俩个王,这景色可就不是美那么简单了。
‘这俩人是故意站到梨树下的,还是无意?’
刘宽心里犯了声嘀咕,便露出笑容,迎上去作揖道:“燕王殿下、楚王殿下驾到,下官有失远迎,恕罪。”
朱棣笑道,“妹婿怎么还跟我们客气上了?”
朱桢亦笑着道,“妹婿别嫌我们在你上职时打扰便好。”
“下官不敢。”刘宽说着,做出伸手请的姿势,“两位殿下还是到里面说话吧,这里可不是交谈的地方。”
朱棣笑道,“春风拂面、梨花香醉,怎么不是说话的好地方?若是能在树下置一凉亭,再配以美酒或香茗,那就更好了。”
听了这话,刘宽颇有些无语,只好提醒道:“其他人站在这满树梨花之下没什么,可两位殿下就不太好了。”
朱棣、朱桢都很聪明,听了刘宽这话先都是微愣。
朱棣心想:俺站梨树下怎么不好了?又没有熟梨落下砸到俺。
不对,刘宽说的是梨花···梨花,俺和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