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本中,朱雄英先叙述了他所了解到的大明医学发展情况。
朱雄英认为,如今大明医学以传统的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用形、气、神来描述人体,毫不科学。许多疗法甚至传承自上古巫祝文化,本就毫无科学依据。(朱雄英观点,不代表主角,更不代表作者观点。)
而阴阳五行及人体的形、气、神,乃至人体经络等,并无切实可见的证据,极有可能是历代医者幻想出来的。
另外,虽然大明自十余年前就建立了医学院,但医学教育依旧以传统的师父带徒弟为主。
因为如今医者医术的提升主要靠积累临床经验,仅进行理论研究很难提升医术水平。
综上,可以说大明如今的医学完全就是一门经验之学,其理论基础不科学,甚至体系也不科学,自然也就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及实验进行理论研究,无法快速推动大明医学水平进步。
看到这里,刘宽只觉得人都麻了。
‘朱雄英怎么会这么想?’
‘这不是跟我穿越前,二十世纪后期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误解差不多么?’
‘而且完全将中医放到了科学的对立面——我传授他种种科学相关知识,也不是让他这么理解运用的呀。’
‘这小子要误入歧途了呀!’
刘宽有点急,却不得不继续往下看。
朱雄英叙述完他眼中的大明医学后,就说,想要推动医学迅速进步,必须进行颠覆性的改革,或者说医学革命!
他认为,应该找一批有志于学医却还未接触传统医学的理科生,允许他们以死囚犯做解剖等医学实验,来构建以科学方法论为根本、以实验结果为依据的全新医学理论。
可称之为新医学!
将传统医学中有科学依据的部份剥离出来,归入新医学中;至于那些找不出科学依据的医学论述、疗法、药方,皆可归入巫祝迷信之列,不应提倡,甚至需要进行打击。
唯有如此,才能让腐朽的、以巫祝迷信相纠缠的传统医学让开道路(市场),为新医学的发展开辟空间。
看完,刘宽额头微微见汗。
抬头看朱标看过来,他便道:“太子殿下对这份奏本上的内容如何想的?”
朱标道,“我认为雄英想法虽有些偏激,却也颇有道理——自妹婿来大明那年开始,咱们就大力发展医学,如今已过去十二载。”
“可是,如今大明医学虽相比以前有明显进步,可相较于大明其他行业的发展就太慢了。”
“我母后病症诊断出数载,可哪怕是几位大明当今最顶尖的名医,仍束手无策,只能看着我母后病逝。”
“母后丧礼期间,雄英便对如今的医学发展状况颇多不满之词。想必是受母后病逝触动,才萌生了再次改革医学之意。”
“我想,若是真能像雄英所说的,以科学方法论,再加上各种实验为依据,发展一门医学,或许能令大明医学水平提升的更快。”
朱标这么说,很明显是比较赞同朱雄英的观点。
见此,刘宽越发觉得事情有些大条了——若是因为他的到来,让中医断在这一时空的大明,那他可就罪过大了。
他于是道:“殿下,其实后世曾有段时间,大众对于中医,也即是如今医学的认知,也跟雄英差不多。”
“认为阴阳五行理论没有道理,人体经络也是不存在的,等等。可当后来科技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中医理论自有其道理,只不过寻常医者难以精深通透罢了。”
“而人体经络及形、气、神之说也并非毫无依据,只是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实验条件很难证实而已。”
“在微臣来大明前,后世中国因为科学水平提高到相当层次,相关研究者便发现中医有许多疗法、药方能够找到科学理论依据,并非完全是经验之谈。”
朱标听了刘宽这番话颇为惊讶,问:“那妹婿的意思是?”
刘宽道:“雄英想要再次改革医学,乃至重新以科学方法论及实验研究发展一门新医学,微臣觉得可行。”
“但若同时打压传统医学,那就太过了——相反,进行过一定改革后,我们应该更支持传统医学的发展,并将之与新医学相互印证。”
“如此,方能令大明医学稳步又更快速地发展。”
朱标先微微点头,随即微笑道:“雄英若知道妹婿这番想法,只怕会很意外。”
刘宽却是苦笑了下——他也没想到,朱雄英会有如此偏激的想法。
随后他问:“陛下对这份奏本是如何看的?”
朱标叹道,“父皇近来除了处理国务,剩余时间大都在为母后抄写佛经,因此还未看过这份奏本。”
刘宽道:“若陛下问及,希望太子殿下能转述微臣的想法。”
“我会的。”
说完,朱标提起另一件事,“过段时间,海外诸蕃会相继回到京师,祭拜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