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既是以东爪哇作为领土重心,却觉得当地土人太多,那就将土人迁徙到婆罗洲,或者干脆迁徙到澳洲大陆去。”
“爪哇人也都掌握着不错的农耕技术,完全可以成为楚国开垦婆罗洲、澳洲大陆的先驱。”
“而东爪哇的土人减少,再加上附属移民增多,等数十年后作为基本盘的汉人也增多,土人教化也有了一定成果,楚国在东爪哇的统治自然就稳固了。”
刘宽将完整的建议道了出来。
朱桢先是颇为高兴地点头,随即想到什么,看向一旁朱棣,道:“四哥,我能不能用爪哇土人和你交换印度土人?”
“方才妹婿的话四哥也听到了,在大明移民和当地土人之间增加一个附属移民,可以缓冲彼此之间的矛盾。”
“另外,爪哇人农耕技术不错,某些方面甚至直追咱大明百姓,可是颇为难得的农夫。”
朱棣其实并不觉得燕藩需要什么附属移民作为缓冲。
但他看好朱桢和楚藩,有心交好,为长远谋画,便笑着道:“可以交换一批,但不用太多,另外同等人数下,你能否给予一些补偿?”
“都是人,而且爪哇人还精通农耕,四哥怎好意思问我要补偿呢?”朱桢听了有点不乐意。
不建藩不知当一国之主的难啊,这也要钱粮,那也要人力,钱粮人口物资再多都不会嫌多的。
朱棣同样不肯吃亏,道:“六弟若不愿就算了,反正俺燕藩本也不需要什么附属移民。”
“别呀。”朱桢妥协了,“补偿就补偿吧,不过四哥可不许狮子大开口。”
朱棣笑道,“放心,俺不会让六弟太吃亏的,每交换一批人口只需补偿俺一些香料就行了···”
就这样,朱棣、朱桢竟当着刘宽的面谈起生意来。
···
···
燕藩、楚藩离大明较近,因此朱棣、朱桢是回来较早的。等到三月份,齐王朱榑也回到了京师。
至于远在非洲的晋王、代王,以及远在美洲的秦王、鲁王,回来的会更晚,甚至拖到下半年也可能。
这些海外藩王回到京师后,会为马皇后守孝四十九日——他们毕竟都是在海外建藩的一国之君,就好像朱标,不可能说抛弃国事不管,为父母守孝三年,连守孝三月都不可能。
倒是禁酒肉、穿素服这类不影响他们处理国务的孝举,可以向民间看齐。
守孝四十九日后,朱棣等人也并未急着离去。
他们藩国离大明京师最近也有万里之遥,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当然要顺带办一些事。
比如招募更多愿意前往他们藩国建立功勋的人才,与之前投资他们建藩的大明“股东”做当面交流,寻找更多的富贾为藩国“招商引资”,乃至了解大明如今一些前沿科技,等等。
而京师也因为几位藩王的回归、外地富贾入京等事更繁华了几分。
时间一晃到了五月初。
这日,朱棣向朝廷申请参观火电站并获得允许后,便带着随从来到京师火电站。
朱棣是六年前出海建藩的,此次回京对他而言,除了城内城外楼房更多之外,京师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通了电,甚至街头巷尾都安装了路灯,而朝廷也彻底开了宵禁,到了夜晚整个京师都会化为一座不夜城。
因此,他很想了解下能向整个京师供电的火力发电站什么样。
可惜的是,他拿着朝廷的公文来到火电站后,虽然受到火电站官吏的热情接待,可到里面参观一番后,对于火力发电的某些科技问题仍是一知半解。
等参观完离开了火力发电站,朱棣不禁冲左右随员感慨道,“咱们燕国如今各种人才都缺,可最缺的,还是一位科技大能啊。”
“此番若是能有一位科技大能随同参观火电站,说不定过几年咱们燕国也能建立起咱们自己的火电站。”
作为护卫将官的朱能挠了挠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傻笑。
另一边同为护卫将官的张辅因为学习了一些科学、科技知识,闻言不禁道:“大王,俺们燕国要发展科技,也该想办法先搞出蒸汽机、修建铁路,火电站、电灯这些东西感觉对燕国没多大用处。”
张辅才二十岁,生得挺拔英俊,又颇具军事天赋,再加上其父张玉如今战功堪堪位于诸将之首,为燕国军方柱石,因此朱棣对张辅也很看重,几乎是当自家子侄培养。
当然,若论信任的话,他大约还是对朱能这个父辈即为燕藩护卫将官的“家生子”更信任些。
此时听见张辅的发言,朱棣不禁拍了下张辅后脑勺,道:“你小子懂个屁——你以为发电站不重要,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将来电力会有多少奇妙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