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僮当即拿起一本书册,翻到最后一页,道:“客官请看,这里印着出版社地址呢,就在京师外城。”
“多谢。”
“客官太客气了。”
等离开了书铺,朱棣便道:“张辅,你带人去查一查,这个《海国图刊》销量究竟如何,是不是真如那书僮所讲,在海外类报刊中销量仅次于《海外风物》。”
“是!”
张辅领命,带着几个机伶的侍卫离开了。
朱棣则带着剩下的人按原计划到京师大学去。
来到京师大学,朱棣发现这里相较于他当年离开时也有很大变化——校园内的高楼更多了,最高的一栋甚至高达五层!
得亏如今大明在建筑规制方面的政策有所改变,不然这京师大学可就有不少建筑违规了。
此外,学校绿化风格相较当年也有明显变化——变得更加大气,同时又带着一些后世人造景物的感觉。
朱棣在校园内逛了逛,发现找不到什么发掘人才的机会,干脆直接拜访校长。结果校长不在,朱棣只能退而求其次,拜访主管理工类学院的副校长。
这位副校长得知朱棣来意后,面带为难之色地道:“燕王殿下有所不知,京师大学理工类学院的学生,只要能顺利毕业,朝廷便会安排职位。”
“这些职位或许不高,但薪俸往往都不低,而且大多和他们的专业有关,让他们有机会进一步学习、深造。”
“所以,殿下若想从他们当中招揽人去海外,除了需要朝廷许可,还得他们自己愿意才行。”
朱棣笑了笑,道,“袁校长,俺既然拿着公文进入京师大学,来此招募人才自是受朝廷允许的。”
“至于能不能招募到人,那就是俺的事了,袁校长只管帮忙推荐一些理工专业类的优秀学生即可。嗯,最好还是那种学识及科研能力比较全面的大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朱棣虽然向朱标求得到京师大学招募人才的许可,却只准他招募三人。
选择有限,朱棣自然希望能招募三个较为全面的人才。
袁校长点点头,“行吧,我便推荐一些人。”
说完,袁校长便叫来一位吏员,让他去通知一些大四学生来此与朱棣会面。
说起来,如今京师大学内也有研究所,是有研究生的,但研究所隶属于朝廷,那里的研究生也有了朝廷编制,自然不可能跟朱棣去燕国。
至于朱棣私下里知道了某科研人才的名声,花费重金让其辞职,再将其挖走——理论上是行得通,也不违反大明律法。
但这种挖朝廷墙角的做法,肯定会让朱元璋、朱标对朱棣不满,进而训斥朱棣乃至打压燕藩都有可能。
这对燕藩来讲是得不偿失的。
或者说,如今燕藩实力还很弱小,只能在大明朝廷制定的规则内行事。
过了一刻多钟,由袁校长推荐的京师大学大四学生才相继来到这处职房,一个接一个的与朱棣面谈。
朱棣虽然没在大本堂接受过教育,但既然知道科学、科技的重要性,过去这些年他自然也自学过一些相关知识。
再加上他来大明京师前,跟朱高炽、道衍等人商量过,对燕藩需要哪方面科技人才有了想法,如今“面试”起来便能有的放矢。
然而,当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将袁校长推荐的一二十人都面试一遍后,朱棣却有些失望——这些人中并没有他特别看重的那种人才。
比如科学知识比较全面,又足够深厚,一个顶两三个的那种全才。又比如,在某一专业上知识特别深厚,足以帮助燕国打开一个行业发展局面的高专精人才。
他面试的这一二十人虽然也相当优秀,但离朱棣的期待却还有着不短的距离。
念及此处,朱棣不禁道:“袁校长,该不会贵校真正优秀的学生你没推荐过来吧?”
“怎么会呢?”袁校长虽然不怵朱棣这个藩王,却也不想无故得罪他,解释道:“他们确实不是这一届最优秀的几个,可那几个都已提前进了各研究所深造,下官也无权传唤他们过来与殿下见面啊。”
听此,朱棣只好沉吟一番,再三衡量后,从刚才面试的十几名学生中选了三个,将资料要了过来。
他准备回头再派人去接触,看能否劝动他们出海到燕国去······
回到燕王府,留在府中替他处理事务的刘隽道:“大王,今日来府中递拜帖的当中有一位颇具才干,名叫杨荣,福建建安人,其人警敏通达,颇善察言观色,谋而能断。”
“其人虽以攻读儒学为主,但对科学亦有颇多了解,甚至有见识独到之处。”
见刘隽如此夸赞杨荣,朱棣来了兴趣,问:“此人多大年纪,目前在做什么?”
“回大王,此人出生于洪武十年,今年已二十四。八年前为生员后屡试不中,后参与学校考试又止步于初中。”
秀才功名?
止步于初中?
朱棣虽然知道来向藩王递拜帖谋求出路的人多半混得不怎样,可了解了杨荣的“文凭”后,仍不禁眼角抽了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