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一听就满口答应道,“这好办,别说几篇,就是几十篇咱也能出。”
听此,朱棣更觉得张茂是个草包,但他并未不悦,而是和颜悦色地道:“张四公子不妨先听孤说完——这介绍印度次大陆及燕国的文章,要让人看了就想去,觉得去了那地方功名富贵、黄金美人唾手可得。”
“但是,又不能太刻意——像方才张四公子说出几十篇这类文章,傻子都知道你们是故意宣传燕国的好了,那样怕是没多少人会真的相信,传出去于你我的名声也不太好。”
“孤这么讲,张四公子可明白了?”
好在张茂不是太蠢,先沉吟着点点头道:“有点明白了——贾赋、崔兆,你们听懂了吧?”
两名富贾对视了眼,随即贾赋点头道:“大概是听明白了——其实燕王殿下若真想让咱们介绍燕国的好,咱们可以像《海外风物》那样,派两三名记者,到燕国实地游览一番,如此方能言之有物,令人更加信服。”
“哈哈,”朱棣露出满意地笑容,“这提议不错——你们可以选好人,待孤回燕国时,让他们同船随行便是。”
说完,朱棣便起身离开。
张茂有些失望——他还以为朱棣立马就会给好处呢,比如说给他安排个官职或军职,哪曾想朱棣竟这么走了。
不过,跟朱棣一起来的一名不起眼的中年随从却并未离开,而是留在包厢里,笑着拱手道:“鄙人在京师有一家珠宝店,最近从印度进了一批宝货,品相上乘却价格便宜,不如三位移步去看一看?”
张茂皱眉,很不解这个朱棣的随从怎么就顺带着向他们兜售起宝货来了。
却见贾赋、崔兆都神色一动,应了下来。
他这才恍然明白,这中年人多半是要替燕王给他们好处了,便也跟着应下。
之后三人跟中年人一起来到了一家名为“金珠楼”珠宝店,果然用相当低的价格就各自买下了多件宝石、珍珠之类的珍宝。
张茂更是赊账买下了一小匣子的珍宝,高兴不已···
···
朱棣又在京师待了半个月,便向朱元璋递了奏本,准备离开京师,回往燕国。
结果奏本递上去的第二日,他就被召进皇宫。
来到奉先殿,见殿内除了朱元璋、朱标,还有刘宽,而平时伺候的宦官都不在,便连带他进来的太监都退了出去,他顿时产生一种不太妙的感觉。
他不敢多想,忙行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起来。”朱元璋抬手,“老四,你这回再去印度,只怕要等到咱也去世了才会回京吧?”
朱棣听了心头莫名一跳,忙道:“父皇长命百岁,儿臣中间肯定还会再回来几次的。”
“长命百岁?你仔细看看,咱像是能活一百岁的样子吗?”
听这话,朱棣不禁抬头仔细打量朱元璋——别看他三十好几了,又是一国之主,平时也是不敢这么去看老朱的。
这一看,他才发现相较于六年前,朱元璋真的老了很多,须发几乎都已灰白,而且瘦了不少,脸上皱纹更多更深刻了。
‘历史上父皇似乎是活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吧?’
‘倘若父皇命定的寿数不变,似乎确实没几年了。’
‘但母后、大哥、雄英他们的寿数都改变了,父皇寿限应该也不止于七十吧?’
朱棣如今对大明皇位是真没了想法,而且他很清楚,朱元璋在位,他们这些以皇子身份到海外建藩的藩王是最好过的。
等到朱标即位,对他们这些第一代藩王应该也不会差,至少不会故意打压、针对。
可若是等到朱雄英即位,那可就说不好了。
因此,他由衷地希望朱元璋、朱标都能长命百岁。
念及此处,朱棣神色诚挚地道:“儿臣请父皇保重身体——相信母后在天有灵,也是希望父皇能够健康长寿的。”
听了这话,朱元璋神色也是稍稍和缓。
自马皇后去年腊月过世后,他受到颇大打击,心情一直不好,吃饭也没什么胃口,再加上之前为马皇后抄写了一个多月的佛经,身体状况自是越发不好。
佛经抄写完,他休息了一段时日,却发觉身体再难恢复到从前那种状态,晚上处理国事也有点力不从心了。
这让朱元璋意识到,他真的老了,还能活多少年真不好说。
因此,最近他一直在考虑某件大事···
当朱元璋恍然回过神时,发现似乎过了好一会儿,殿下朱标、朱棣、刘宽都正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