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了!卖报了!足利幕府派忍者刺杀我大明太孙,险些致使太孙重伤身亡!”
“卖报,卖报!金陵旬刊头条,日人刺杀太孙,欲乱我大明国祚,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海外风云》头版:欲知太孙如何死里逃生?独家报导日国忍者刺杀太孙的全过程!”
“···”
八月初九这日,当朝野已经有朱雄英在对马被日国忍者刺杀的消息后,各报刊也纷纷加刊对此事进行特别报道。
如今大明百姓识字率可是相当的高,也颇为大明之强大、富足自豪。听闻日人刺杀朱雄英,人人愤怒,不少平时不买报的也买一份报纸了解究竟。
这头一批报道此事的报刊,都是从某衙司那里得到的“材料”,所以报道表面上听着五花八门,似乎从各个角度报道的都有,可讲述的事实却基本一致。
那就是日国为了干扰大明储君传续,故意派人刺杀朱雄英,之后必然还有其他一系列手段跟着,为的就是让大明因皇位继承问题陷入内乱之中。
大明百姓过太平日子还不到三十年,过好日子更是只十来年,自是不希望天下再次战乱。
因此,看到几份主要报刊的报道后,很多人都在怒骂日国人。
“这日人自己国家发展不好,居然想让咱大明大乱,好趁势到沿海抢掠,当真可恨!”
“确实可恨——幸亏太孙命大,不然若真让那日国忍者刺杀成功,说不定咱大明还真会发生内乱。”
“内乱应该不至于,但洪武皇爷才没了皇后,这要是再没了太孙,肯定得大怒——书上不是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吗?洪武皇爷怒了,咱们的好日子说不定就到头了。”
“以咱看,这小日子就是欠揍。”
“就是,小小岛国,居然敢谋我大明太孙,简直找死,朝廷何不出兵灭了他们?”
“听说日国有很多金矿、银矿,甚至有几座银山,要是朝廷真能灭了日国,咱们说不定能去日国开矿发大财···”
街边一家普通茶铺内,杨士奇正在与好友胡广、杨溥喝茶闲谈。
这两人都是杨士奇在京师大学上学时认识的。
胡广比他小四岁,江西吉水人,算是杨士奇乡党;杨溥则比他小六岁,湖广石首人。
此时三人各买了一份不同的报刊,边看边聊。
杨溥微皱着眉,道:“日国那足利幕府何至于丧心病狂至此?竟然派人刺杀太孙。难道不知,不论他们成与不成,事情败露都会被大明追究吗?”
胡广则揣摩着道,“如今这么多报刊都在大肆报道此事,只怕朝野已然一片怒火——皇上若是真动了怒,多半会借此事好好敲打日国,甚至可能会出兵。”
“出兵?”杨溥眉头皱得更深了,“前年朝廷才灭满者伯夷,如今西域、西南都在打仗,难道还要再兴兵事?不觉得这样屡兴兵事会走上穷兵黩武之路?”
胡广:“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倒是觉得,如今朝廷强大,可征讨四夷,正是我辈建功立业之时。”
杨士奇听两人争论此事,并未参与,嘴角却露出一抹若有若无的自得笑意。
作为江宁侯刘宽的秘书官,哪怕有些事刘宽没讲,可他对事情的了解也比这两个才踏入官场的好友强多了。
据他所知,朝廷一直在“经略”日国,即便没有太孙朱雄英遭日人刺杀之事,这几年朝廷也该对日国动手了——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东海一带,高丽内附,琉球亦早早被大明纳入治下,仅剩一个日国,还分裂为三个国家,大明又有强大的水师,航海经验丰富,不用担心像当年元军那样丧师于风暴,没理由放着日国不管。
杨士奇看过手中《海外风云》对朱雄英刺杀经过的独家报道后,甚至阴暗地想:这场刺杀会不会是朝廷策划的,专门用来做征讨日国的借口。
以杨士奇的精明,这种想法当然不会说出口。
一旁杨溥道:“杨兄对此事有何看法?”
杨士奇道,“太孙被刺杀,朝廷不可能不闻不问。而朝野怒气沸腾,只怕征日必不可免了。”
杨溥叹道,“连杨兄也认为征日必不可免,那此事多半真要发生了。只是战事一起,不独日国百姓遭殃,我大明百姓怕是也要加重负担。”
杨士奇古怪地瞅了杨溥一眼,道:“弘济何必忧虑征日战事的发生?以我大明如今军力、武力,征讨小小日国,纵需耗费不少钱粮,却也不会加重百姓负担。”
“至于说日国百姓——据我所知,日国底层平民可是大多连姓氏都没有的真正黔首,就如这报刊上所讲,为其贵族、武士奴役、残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