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大明若能灭了日国,治理其地、其人,日国贵族、武士是不能过以前那样的好日子了,但黎庶绝对会过得比以前好。”
“此外,弘济不是一直觉得如今国内儒学式微,儒生施展抱负之处越来越少吗?”
“若朝廷真要统治日国,必然要教化其百姓,届时定需要一大批儒生担任教化之责。以弘济在儒道上的才华,以及这几年在学校教学的成绩,若愿赴日教化黎庶,兴许能高升好几级!”
杨溥顿时眼睛亮了,当即起身向杨士奇深深一揖,诚挚地道:“多谢杨兄点拨!”
“哈哈哈,弘济不必如此,坐下坐下。”
这一日,京师内外,大明各地,如此议论“太孙遭日人刺杀”一事的人有很多。
底层百姓大多气愤,嚷嚷着朝廷该出兵教训小日子;学子、文人、士绅、商贾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也多认为朝廷该出兵征日了。
在这种氛围下,大明朝廷仅用三日便定下了征日之事,随后又用几日时间确定了征日大略···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十七。
朱元璋命曹国公李文忠挂征东将军印为征日元帅;命凉国公蓝玉、申国公邓镇(邓愈长子)、武定侯郭英,为左中右三路兵马副元帅。
又命延安侯唐胜宗、荥阳侯郑遇春、吉安侯陆仲亨、永平侯谢成、江夏侯周德兴、会宁侯张温,这六位年龄在六十岁左右,尚且能领军作战的开国老将为左中右三路兵马偏将,作为协助。
除此外,还有一批相对年轻的将领参与进来,如徐达长子徐允恭(徐辉祖)、驸马梅殷、李文忠嫡长子李景隆、汤和次子汤軏、方国珍侄子方鸣谦、戚继光先祖戚祥等。
而随军文臣之中,则又有铁炫、盛庸、平安、黄淮等人。
总计出动水师九万余,陆师三十余万,号称五十万大军!
因明军早有准备,且借助于相对发达的交通系统反应迅速,故而在九月上旬便完成了各部兵马调动。
九月初十,三十多万大明军队便从乐浪行省、山东行省、浙江行省三处分别开向日国。
得知大明发动五十万大军征日的消息后,日三国中的南朝因如今军事实力最弱,受大明影响最深,甚至朝中不少重要文臣、武将都被大明谍探收买或控制,因此直接怂了。
当李文忠率领作为主力的中路近二十万水陆大军抵达对马岛不过两日,后龟山天皇便派出使者,携带降表、户籍、黄册、地图等,表示愿意内附大明。
历史上,后龟山天皇在两年前便因为足利幕府统一南北朝,而失去了天皇之位,如今却还好好的当着天皇。
他虽不知道这一点,却知道如今南朝根本不是大明的对手。
即便撇去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不谈,南朝如今大部分口粮都被大明粮商所掌控。
若南朝真的反抗大明,甚至都不需要大明出兵,直接断粮一月,就足够让南朝崩溃了。
所以,后龟山天皇和南朝众臣才投降得如此干脆。
如今后龟山天皇还算是日国血统最纯正、名义最正统的天皇,理论上来讲,后龟山天皇归附,就代表整个日国都归附了。
这就让大明接下来征讨日国北朝及大和国(反足利氏的山名氏、土岐氏)的行动,更加的名正言顺。
让世人意外的是,日国南朝在后龟山天皇的带领下投降后,大和国不仅没有跟着投降大明,反而摆明旗帜跟日国北朝和好结盟了。
然而,即便是两家结盟也依旧不是明军的对手。
九月中旬、下旬,明军水师先后发动三场规模不大的海战,便消灭了日国北朝及大和国的所有水师。
十月上旬,明军分三路,分别从后世的鸟取、神户、名古屋三处登陆,以摧枯拉朽之势直取京都。
日国北朝十余万主力军队一战尽碎,剩下的十余万地方军队及临时征召的丁壮,面对明军更是一触即溃,要么逃入山林,要么就是成了明军俘虏。
但明军轻易地攻入京都之后,足利义满选择自戕殉国。日国北朝的后小松天皇则跟一众日国公卿,成为了明军的俘虏。
至于以山名氏、土岐氏为主的大和国,则被明军一支三万多人的偏师连续击溃,并在得知京都城破、足利义满自戕殉国的消息后,亦选择放弃抵抗,投降大明。
此时,已经是十月下旬。
若从九月上旬明军三路兵马出动算起,大明仅用不到两个月便灭亡了日国。
虽然大明上下对征日之战信心十足,可当日国京都被拿下的消息传到大明京师后,仍使朝野一片欢动!